2016年4月26日星期二

我所期待的電子閱讀器


為什麼業界至今沒有設計出一款功能完善的電子閱讀器——雖然功能完善各有標準,但主要的一些指標卻有共同訴求——這是讓我頗為奇怪的事。在我看來這不單在技術上可行,更在商業上有利,但為什麼市場上至今還是各類不完善的產品當行其道呢?確實讓人費解。就拿讀書人常用的IpadKindle來說吧,這已是主流的閱讀器了,但也難言完美:Ipad大小雖然合適,但液晶屏不適合於長期閱讀,容易傷眼,而且Ibooks裏的內容只能標注,不可以複製粘貼;Kindle裏的內容倒是可以複製粘貼了,但又無法建立二級子目錄,管理內容不便,而且螢幕實在太小,顯示的內容有限,不得不縮小字型大小來將就螢幕尺寸。

不難看出,以上問題在技術上都是相當容易解決的,但卻進展緩慢,所以我驚訝於這些公司的市場反應遲鈍,遲遲不能拿出一款讓讀書人眼前一亮的產品。既然盼望無果,不妨自己來談談理想中的電子閱讀器是什麼樣,一是聊勝於無,二也是期盼有類似的產品出現,三也可以看成是用戶很不滿意的抱怨吧。

我理想中的電子閱讀器是:

尺寸
既然是讀書,尺寸不能太小(Kindle6寸實在小了,雖久看了也會習慣,但不可期盼事事皆以習慣解決問題),我理想中的尺寸為9.7寸——更大一點也可,因為市面上的書籍通常以32開為主流尺寸,所以9.7寸的螢幕恰好能容納大部分書籍,獲得最常見的紙版書閱讀體驗,而且9.7寸也大小適中,方便攜帶。

輕重
雖然尺寸已達9.7或以上,但我希望能把重量保持在200克以下,而且越輕越好,道理很簡單:一是方便長久閱讀,減少單手久持的辛苦;二是外出時因其輕便也不會增添負擔。

螢幕
不管是高清屏還是墨水屏,我希望做到:一、護眼:能達到和紙版書一樣長時間閱讀而不傷眼的效果;二、彩色:能閱讀市面上的黑白及彩色書籍;三、適宜的解析度:能最大效果還原紙版書閱讀體驗,甚至還能超越紙版書閱讀體驗;四、防反光,室外屋內皆可閱讀。

記憶體
記憶體越大越好,最好能把電子閱讀器變成一個可擕式的移動圖書館,以此標準128G也只能是入門,Kindle4G記憶體實在太小了。

Wifi4G
既然要網上買書,Wifi是必備的,但更好的是以4G網路代替。

內置閱讀燈
沒有內置的閱讀燈,晚上關電/停電時如何看書呢?這是必備的功能,無須多說。

電池續航
毫無疑問,也是越長越好,最好充一次電可管數周。

翻頁鍵
我所用的Ipad air2Kindle paperwhite都是通過點擊螢幕來翻頁,但看到新款的Kindle皆有實體的翻頁鍵,猜想效果應該不錯,所以把此功能加入,因為讀書的翻頁功能實在是太重要了。

書籍
書籍的來源分兩類:一是可以在IbooksKindle裏購買,二是可以通過電腦直接Copy。這樣設計的好處是:既可以通過購買電子書進行閱讀,也可以Copy網路下載的書籍進行閱讀。

10、書籍管理
書籍管理最好像windows系統一樣,能在檔夾裏不斷的興建文件夾,以達到按個人使用管理圖書的目的。因為書籍分類通常為三到五級,比如:文學——外國文學——英國文學——浪漫主義時期的英國文學——浪漫主義英國詩人……逐級興建檔夾才可滿足細化分類的效果。

11、快速查找功能
既可以從圖書的目錄頁進入,也可以通過輸入頁碼數進入,或拉動進度條進入。

12、筆記功能
主要用途是看書的閱讀,不要求批註,但必須能標注,並可把標注的內容複製粘貼到wordtxt,也可以通過電腦導入。事實上我想,能在電子閱讀器內進行像圖書分類一樣的讀書筆記分類,則更好。比如政治類的是一個文檔,心理學的是一個文檔,每當看到相關的內容後,直接按類別歸內。比如看心理學的書籍時,標注的內容就copy到心理學的文檔,看政治類的書籍時,標注的內容就copy政治類的文檔。

13、可調節字體大小及變換字體
基礎功能,不用多說。

14、可改變背景顏色
白、灰、黑、黃的底色設置,可讓讀者自行選擇最適應自己的背景色。

15、查詢功能
輸入某字、某詞或某句,即可找到此書中相關的內容,並一一顯示,這是一項極重要的功能,非常有利於讀者查找資料,必備。

16、可裁邊
Goodreader裏一項很好的功能就是可以裁邊,讓書頁適應於螢幕顯示,最大效果的優化閱讀體驗,我覺得這項功能可以保留。當然,這主要是針對網路上流傳的PDF書籍,如果夠買的電子書本身排版就做得很好,則無需要。

17、字典、詞典功能與即時翻譯功能
有內置的字典、詞典,遇到不認識的字、詞時直接可以查詢。同時,點擊文中任意單詞或選擇語句段落,即可通過翻譯工具即時將文字翻譯成其他語言,比如中文、英語、日語、西班牙語等,這對於想學習外語的人來說非常重要。

18、生詞提示
此功能直接偷師Kindle:打開後,難詞的上方會自動出現簡短的英文同義詞,無需停頓翻查詞典,讓英語閱讀一氣呵成。多達數萬冊英文書籍支援此功能。


這即是我所設想的電子書,其主要的硬體要求是夠大、夠輕、海量的記憶體、保護眼睛的螢幕及一套非常便利於書籍分類、筆記管理的軟體系統,如能得之,堪稱讀書利器。然而,這款為讀書人量身打造的閱讀器,什麼時候才能出現呢?且拭目以待吧。

2016年4月20日星期三

關於吃飯所引出的幾句閒話


作為一個被生活的重壓打磨得循規蹈矩從而再不敢私自折騰的普通人,我對國家領導人身上帶不帶現金這一個問題,一直有種莫名的好奇——但是在此聲明,我希望這種好奇沒有牽涉到窺探國家機密的地步。我時常在一日繁忙的工作結束之後,在家裏的鍋碗瓢盆被清洗之餘,當終於能不再忍受上級領導的低能(上級領導一般都低能)及家裏老人的絮絮叨叨後,可以筋疲力盡地躺在沙發上稍稍放鬆之時,時常會抽出這麼幾分鐘的時間,來考慮一下這個國內最重要的金融問題。而通常考慮的結果,便是他不會帶現金。因為我——如果國家領導人會看到這篇文章,請願諒我的冒味——把我自己當成國家領導人設身處地地感受了一下:如果我需要吃什麼,喝什麼及玩什麼,恐怕不用多說,更不用多表示,下面的人立刻就忙得不亦樂乎了。而對於這些奴才來說,服務我及服務好我,不正是他們理所應當的職責麽?
  
  但這畢竟是個人的猜測想,沒得到實際的證實。但是最近看到敏感詞自付飯費收據的新聞,則讓我的猜測到了破產的邊緣,我為我自己的覺悟之低,甚是羞愧害臊了好一陣子。但是,我也替自己找了一個解釋的理由,這也不能過多的責怪我輩,畢竟是沒有當過官的人,身份中沒有帶級別的人,稱呼中沒有帶“長”的人,哪里能如此清楚這些大員們的行為及心態呢?所以即使猜錯了,也無甚打緊,反正他們根本不會知道還有人惦記著他們身上揣不揣錢的問題(而他們時常惦記的恐怕倒是如何把我們身上揣著的錢如何弄過去的問題)。不過,出於我們共同的人性,當一個人犯了錯,總是要為自己找更多遮掩的藉口,而我卻在這樣的搪塞之中,看出新聞中一些不循常理的迥異出來,即怎麼他親自吃飯,親自付錢,收據就變成文物了呢?
  
  我剛開始看到這則新聞時,心裏面還湧出這樣的感歎:瞧,國家領導人也是人嘛,身上還是要揣著錢的,以備不時之需。但隨著前面的疑惑一出,心中居然克制不住地就有了些大不敬的雜念,以至於我溫習了整整一遍馬恩全集及黨的所有公開發行的檔,都打壓不下去,以至我差點都要拿起電話尋求城管的幫助了,但想到他們只負責踢翻別人謀生的攤子,搶奪別人求活的貨物,幹一些體力上非常粗暴的事,對這等思想中的高深問題,萬萬不會有什麼興趣,於是,我只能自己呆在家反思這些不良的念頭了,即:在外吃飯需付錢這樣理所當然的事情,居然都還要拿出來展示,恐怕他們並不是人。但是,算了,為了不讓正在審核這篇文章的審查員提心吊膽,我們還是在人字之前,加上一個常字——他們不是常人。
  
  不過,很難以說清是什麼因素,或是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這麼多年的經驗,或是看多了這些嘴臉背後實質的模樣,在我等小民的陰暗心裏,隱隱又生出了這麼一個念頭:我前面的猜測可能也沒錯,因為這個舉動的背後,還隱藏著另一個解釋,就是他平時吃飯都不拿錢,而就是因為拿了這麼一次,所以彌足珍貴,就要在全國人民面前做莊重的展示,以普宣天下:爾等官員須知,到餐館吃飯是需要付錢的。
  
  這可能就是吃官飯的好處,如此,就進入到我今天所要談到的主題:吃飯。其實老實地坦白,像我這種在廚房裏那怕使出了十八番的武藝,也只能端出四五個可勉強湊合吃下去的家常菜(前提還得是你的口味別太挑)——比如蛋炒飯、飯炒蛋、番茄炒雞蛋,雞蛋炒番茄、土豆炒洋芋、洋芋炒土豆——的人物,實在是沒有談這個話題的資格。我既不知道今天的米價是多少錢一斤,也不知道昨天吃的肉排賣多少錢一兩,食用油多少錢一升,雞蛋賣多少錢一個。實話說了吧,書上所寫的五穀不分,就是指我等人物。但是,畢竟吃飯是每天必須要做的功課,在我等還沒有修成辟穀術之前,還是很有必要,對這個不僅牽涉到肚子,而且牽涉到國計民生的問題說一說。
  
  照我看來,活在中國,最為好吃的飯,莫過於是官飯。這一個道理,恐怕自夏桀殷紂時期就已明白了,而譜點歷史人物,恐怕是秦二世胡亥對李斯的一番表白,說得最為清楚:“堯舜采椽不刮,茅茨不剪,飯土塯,啜土形,雖監門之養,不觳於此。禹鑿龍門,通大夏,決河亭水,放之海,身自持築臿,脛毋毛,臣虜之勞,不烈於此矣。凡所為貴有天下者,得肆意極欲,主重明法,下不敢為非,以制禦海內矣。夫虞夏之主,貴為天子,親處窮苦之實,以徇百姓,尚何於法?朕尊萬乘,毋其實,吾欲造千乘之駕,萬乘之屬,充吾號名……”
  
  不常看古文的朋友,想必看起來有些不適,那麼我且簡單的語言翻譯成白話,即胡亥說:“堯、舜的櫟木屋椽不加整治,茅草屋不加修葺,吃飯用土碗,喝水用瓦盆,即使是供給看守城門的吃食和用品,也不儉薄到這種程度。禹開鑿龍門,使大夏暢通,修治河道,疏導積水,引入大海,親自拿著築牆的杵和挖土的鍬,兩條腿整天泡在泥水裏,小腿上的毛都掉光了,奴僕的勞苦程度也不比這更厲害。凡是尊貴而掌握了天下的人,應該隨心所欲,為所欲為,主要著重宣明法治,下面的臣民不敢胡作非為,以此來統治天下。像那虞、夏的君主,貴為天子,親自處於窮苦的狀況,來順從百姓,這還有什麼法治可言?我尊為萬乘之君,卻沒有萬乘之實,我要製造一千乘車駕,設置一萬乘的隨從徒眾,來符合我的萬乘之君這一名號。”
  
  簡而言之,言而簡之,概括中心思想,就是老子當了皇帝,想怎麼吃喝玩樂,都是天經地義的事。爾等小民,皆須逆來順受,感恩戴德,吃你,是你的榮幸,不吃你,也是你的榮幸。反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若把持著這番經典話語,再去透視國朝的歷史,於是乎好像整個二十五史及中國現當代史裏的輪流皇帝及各色官員,都是這等胡亥主義分子了,不吃老百姓的好人及好官幾乎是廖廖無幾。我以為,他們簡直比恐怖分子都還恐怖,無怪不得,魯訊要說他從中國的書裏,看出的是吃人。其實國朝的歷史,何嘗不就是人肉的盛宴呢?
  
  據網路上有限的資料,據說在2005年,公款吃喝的費用就已達到了6000億。而在今年是多少,我查了很久都找不到——莫非這也升級成為國家機密?當然,也有可能他們已從傲慢的雜種低調為自鳴得意的蠢貨。那麼,我們即使就先用這每年6000億的費用來計算,我都驚訝這些吃官飯人士的恐怖,按照他們這等規模的吃法,莫說是滿漢全席(這簡直不值得一提),恐怕三峽大壩都吃下去幾座,恐怕航空母艦都被吃下去幾艘,恐怕全球性的金融風暴都被他們吃得一乾二淨。歷史上臭名昭著的紂王,不過是以酒為池,縣肉為林,比起當下的這些官員的風采,簡直顯得小家子氣——可笑!但是,就如鄭淵潔所說一樣:“公款吃喝表面看吃的是雞鴨魚肉,實質上吃的卻是人肉。中國大陸尚有千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之下,倘若將每年公款吃喝的數百億元人民幣用來改善他們的生活,他們早就脫貧了。公款吃喝吃的都是人肉喝的全是人血……當我們的老百姓不吃不喝幾十年才能買到一套住房時,高房價也是一種吃人肉……放眼世界,各種各樣的吃人方式五花八門層出不窮應有盡有,隔著幾千公里就把你吃了。”
  
  沒錯,這些傢伙就是這樣隔著幾千公里,就把我們給吃了;或者是就在我們的身邊,就當場把我們給吃了。唉,只可惜《千與千尋》裏吃東西變成豬是魔幻的故事,如果能在我們中國真實發生,那該有多好。不然,這些被吃得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不幸者,又到那裏去尋找公平與正義呢?他們,就是這樣輕輕的動動嘴,就把我們給吃了。
  
  於是,我便想起徐志摩的那首詩,再配合于當下的現實,便是這樣的表述:“輕輕的我走了(移民),正如我輕輕的來(當官),輕輕的我動一動嘴,不留下一點雲彩。”
  
  很無奈地說完了吃官飯,便來說一說吃民飯。其實談到吃民飯,也是一件“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事。我曾看到淩晨五點的時候,清潔工人就冒著雨雪抖抖瑟瑟的打掃馬路;我也曾看到出賣苦力的棒棒,在冬天零下的溫度中就這樣毫無遮蓋的躺在冰冷的地下睡覺;我曾看到偏遠貧困山區的農民,為了售一點東西就要在崎嶇的山路上奔波十幾個小時;我也曾看到血汗工廠裏的工人,每天在超長時間的工作之下,已是一副對痛苦木然無知的表情;我曾看到過下崗後沒有技能的勞工,站在雪地為求雇主以謀生存的艱辛;我也曾看到過,無數本是良家的女子,被逼迫著投入賣肉的行業,已靠滿足那些達官貴人發達的性欲,來換取每日基本的三餐。而每次在看到這些景象時,我總要是仍不住地思考,為什麼我們生活在同一個中國,但卻有著天堂與地獄般的差異?
  
  其實每次一想到這個問題,我就有些垂頭喪氣,因為生活的經驗早就告訴我,我們簡直就是在別人窮奢極欲的豪門盛宴中,淘一些殘羹剩飯以生存而已。而就像這樣的殘羹剩飯,我們都還得求爺爺告奶奶裝孫子找門路才能得到,這簡直讓我們的尊嚴,如貶值的人民幣一樣得不到任何尊重。而如果透過生活的經驗再加以理性的分析,實則是我們從出生開始,就已被羅織在一張精心設計的密網之中,而這些錯綜複雜的網路,無論是縱向還是橫向,早已在生活的各方面對人們已做好計畫的安排,預定的規劃,讓你如跌入蛛網的小昆蟲,左右上下動彈不得,或者說碰壁多次後,總算認識到這才是生活裏真實的面目。
  
  談到這裏,我就不禁想起卡夫卡《在流放地》描繪的那台殺人機器,建造得無比精密,運行得無比有效,充分受刑人的痛苦、恐懼,以達到總設計師不僅肢解體,而且肢解人性的目的。但是說來也奇怪,不知為何我突然在這台殺人機器的精密元件及儀器上,看出工商、稅務、教育、司法、行政、戶籍、宣傳等中文標注出來,而且還分明感到,在這殘忍無比的殺人過程之中,每一個經手的部門或個人,都不會認識到自己是在參與殺人的行為,對於他們來講,僅僅只是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如簽署一份檔,制定一條法律等等,在擁有正常的人性及理性的人來看,這種非常明顯的戮殺行為,對於他們來說只是敲打幾下鍵盤,按了一下影印機上的按鈕,接聽幾個長途電話而已。
  
  這正如前面所談及的“隔著幾千公里就把你吃了”,其實何嘗不是同樣的“隔著幾千公里就把你殺了”。飛劍殺人之術不僅是古代的神魔小說中有之,我看現實當中,會此絕技的人也不少。不然,如何解釋達官貴人酷吏富豪的宴席上,有著這麼多源源不斷的美味佳餚呢?其實按著官方所宣傳的經濟學來講,倘若你還有剝削的價值,也必然還有值得壓榨的動力,倘若連自己的一日三餐都不能保障,只能以饅頭包子速食麵來對付時,那麼你肯定是見到不這些大人的尊面,以尋求一些施捨來維持溫飽,而只能自己去向丐幫的工會提交申請成為會員了。
  
  如此說來,我們這些吃民飯的之所以還有飯吃,是因為還可以做別人案板上的材料,還可以為這個社會做義務的“貢獻”,還可以往別人的酒杯裏輸血,還可以為生病的權貴的軀體提供新鮮的人體器官。但是,這個問題確實不能再談了,我怕再談下去,不但官飯吃不到,甚至連現在正在吃著的民飯,也沒有保障,轉而得去吃牢飯了。而在這目前,我是萬萬沒有這樣的打算的,所以這一篇文章,就到此打住吧。


  

羊群效應的迷思


有感於中國社會之殘酷,屢屢發生諸如佛山十八路人見死不救之慘案,我曾多次思考為什麼中國人會如此冷漠無情的原因,也曾多次在魯迅、陶傑、鐘祖康的書籍裏尋找答案,無不屢有收穫,對認清中國人的真實面目而不墮入其精心編織的自驕自大的迷障之中,大有幫助,特別是在看了《九評共產黨》和《解體党文化》後,也對共產黨這打著“為人民服務”的旗號而行禍國殃民之實的人間第一邪教的嘴臉認識得更為真切。然而,中國愚民之氾濫成災俯仰皆是,光是自己醒悟是不夠的,還應該讓更多人明白真相,這一方面是道義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光是自救而不他救,也甚有可能會被愚昧的同胞所拖累、殃及,做毫無意義的陪葬,所以,我是一直注意收集相關資料,並廣為傳播。

最近,我在網路上看到無眠女士的一段話語,對這問題的思考也不無啟迪,特此引述如下:

羊群效應
……
有個群友貼的一段話意思很特別 “一隻羚羊被獵豹撲到後,其他的翔羊很快就停止奔跑,回頭看了幾眼被捕殺的同類後,就繼續埋頭吃草...

弱者紮堆不是為了更強大,而是希望降低自己的災難率,死的不是自己。

中國人在漫長的文化進化中己經成為了羚羊,唯一的生存法則是寄託在同類先死的基礎上,所以,中國人對災難特別健忘冷漠。”

淚……

為什麼中國人常見死不救?為什麼中國人少有兔死狐悲物傷其類之情?為什麼中國人面對他人的苦難無動於衷,甚至反而從中尋找快樂或對自己有什麼好處?為什麼中國人是一盤散沙而不能組織有效的抗議、反抗?為什麼中國人極為擅長、精通窩裏鬥?為什麼中國人之間多是互相傾軌、互相拆臺、互相踩踏,互相愚弄至死?為什麼中國人可以為了自己發達而毫不在乎他人死活?為什麼中國人的道德水準墮落到禽獸不如的境地?

這除了共產黨把中國人當成畜生一樣來圈養以外,你死好過我死也是極端自私的中國人的生存法則之一。正如Ellsworth Huntington對中國的觀察:“一個人要是沒有這種畸形發展的自私心,也就抵擋不了(中國)那種殘酷的荒年……於是凡是自私自利的心越重,生存的機會就越大;多經一次荒年,人品上自私自利的心理就深一分……總之,極端的自私自利可以使一家人度過荒年,生存下去……二千年的長時間裏,唯有這種自私的人才受選擇。凡是能夠損己利人,解衣推食之輩,在荒年時已經死完了。”

然而,自私雖可讓人活下來,中國人卻也吃夠了自私的苦頭,以致於現在的社會他人就是地獄,人對人是狼,生存環境無比惡劣。滑稽的是,中國人吃夠了自私的大虧,但罕有人認識到正是自私心過重的原因,導致公義、良善、仁愛、包容精神缺乏,社會一派烏煙瘴氣,反而認為是自己的自私程度不夠,以致於常常吃虧栽跟頭,於是個個比狠鬥勇爾虞我詐,惟恐做惡落於人後,硬生生把今日的中國變成一個活地獄,以互害與自殘度日,可謂自食惡果自作孽。


看來,中國人之頑愚,真是有雖九死其尤未悔之狀——這裏的死指的是“你死好過我死”、“要死大家一起死”——個個以為私字當頭,就可苟且偷生。殊不知,此方法即使在時間上延長了自己的平安,但在概率上卻增加了自己的不幸,區別只在於早死晚死或僥倖逃脫而已,完全走上了歪門邪道。中國人倘若不擺脫長期崇信“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垃圾成功學、“寧可我負天上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變態生存術、為求富貴無所不為的厚黑之道、特別是滅掉共產黨這個萬惡之源,並在國民的道德、信仰、精神文明上大下功夫,那麼待大難臨頭時,也只能如菜市魚檔砧板上的活魚那樣,赤裸裸地直視大刀破頭了。

2016年4月17日星期日

李銳不過也是個斯德哥爾摩症患者


李銳在其百年壽誕之際,居然自稱對得起歷史,對得起黨,不禁讓我仰天大笑——對得起黨也許,對起得歷史或許,但同時對得起黨和歷史,可能嗎?

理由實在簡單,用不著長篇大論:黨與歷史,兩者不可兼得,對起得歷史,必對不起黨;對得起黨,則對不住歷史。

何以如此肯定?看看中共在歷史上做了什麼,給中國人帶來什麼,則一目了然。

罪行累累難以窮詰,擇其要者而錄之:

一、中共49年以後56次運動
1.“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1975.111977
2.
“土地改革”運動(19471952)
3.
“鎮壓反革命”運動(1950.101951.10
4.
“抗美援朝”運動(1950.101953.07)
5.
“第一次整風”運動(1950.051951)
6.
“連隊民主”運動(1950.091951
7.
“忠誠老實政治自覺”運動(1951.051952
8.
“清理中層”運動(1951.081952.10
9.
“批判《武訓傳》”運動(1951.051952
10.
“三自革新學習與教會民主改革”運動(1951.041954
11.
“農業生產互助合作”運動(1951.091956
12.
“民主改革”運動(1951.091953
13.
“文化教育戰線和知識份子思想改造”運動(1951.091952.10
14.
“愛國增產節約”運動(1951.101952
15.
“三反運動”(1951.121952.10
16.
“文學藝術界整風學習”運動(1951.121952
17.
“五反”運動(1952.011952.10
18.
“反對違法亂紀”運動(1953.011954
19.
“改造私營企業公私合營”運動(1954.091955
20.
“胡適思想批判”運動(1954.101955
21.
“肅清胡風反革命集團”運動(1955.011956
22.
“增產節約”運動(1957.021957
23.
“肅清反革命分子”運動(1955.071957
24.
“整風”運動(1957.041957.06
25.
“反右”運動(1957.061958.05
26.
“農村社會主義教育”活動(1957.081958
27.
“批判馬寅初人口論”運動(1958.041960
28.
“大躍進”運動(1958.051960
29.
“放衛星”運動(1958
30.
“除四害”運動(1958
31.
“拔白旗”運動(1958
32.
“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071958.10
33.
“全民大煉鋼鐵”運動(1958.081960
34.
“反對右傾思想”運動(1959.071960
35.
“反瞞產私分”運動(1960
36.
“整風整社”運動(又名農村三反”運動)(1960.051961
37.
軍隊“兩憶三查”運動(1960.101961
38.
“四清”運動(在農村叫“社會主義教育運動”)(1963.021966
39.
“學習雷鋒”運動(1963.03.05始)
40.
“憶苦思甜”(寫三史運動)(19631964
41.
“工業學大慶”運動(1964.01.25始)
42.
“農業學大寨”運動(1964.021976
43.
“文化大革命”運動(1966.05.161976
44.
“紅衛兵”運動(1966 45.奪權風暴(1967
46.
“三支兩軍(支左、支工、支農、軍管、軍訓)”運動(1967
47.
“三忠於、四無限”運動(1968
48.
“上山下鄉”運動(1968.121978.10
49.
“學‘紅寶書’”運動(1969
50.
“全民挖防空洞”運動(1969.081970
51.
“一打三反”運動(1970.011971
52.
“清查‘五一六’”運動(1970.031971
53.
“批陳整風”運動(1970.111971
54.
“批林整風”運動(1971.121972
55.
“批林批孔”運動(1974.011975
56.
“開展對《水滸》評論”運動(1975.081976

二、政治運動死亡人數
1、“土改”:處決二百萬,殃及近千萬;
2
、“鎮反”:處決近七十八萬,另一說為消滅二百四十萬;
3
、“三反五反”:二百八十人自殺或失蹤,殃及黨員、幹部一百二十二萬,商人約七十萬,有三十二萬三千多人被捕;
4
、“一化三改”:涉及農民數億,工商戶約百萬;
5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死亡約四千萬(三年所謂“天災人禍”);
6
、“反胡風”:被捕五百多,涉二千五百多人,自殺身亡六十多;
7
、“肅反”:處決二萬一千多,自殺、失蹤四千三百多;
8
、“反右”:打成右派五十五萬,涉親屬數百萬;
9
、“反右傾”:殃及黨員、幹部數十萬;
10
、“文革”:處決十三萬五千多,非正常死亡一百七十二萬八千,武鬥死亡二十三萬七千多,傷殘七百零三萬,摧殘家庭七萬一千多,獲平反的約三百萬,被關押過的有四百二十萬,受株連者上億人;
11
、“整黨”:殃及三十萬七千;
12
、“四五事件”:被捕三百三十八人,殃及數十萬;
13
、“抗美援朝”(朝鮮戰爭):死亡十四萬(傷亡合計五十六萬多),被俘二萬二千多;
14
、對越戰爭:死亡六千多,傷二萬一千多;
15
、紅軍大清洗冤魂十萬;延安整風捕二百多人,審查近千人,打成奸細、特務一萬五千多。
16
、三年大饑荒:有資料顯示近四千萬人死於這次災荒,同時還有四千萬個小生命由於此次饑荒而胎死腹中,實際剝奪了8000萬條人命。
17、六四大屠殺
18、鎮壓法輪功活摘人體器官

以上資料統據,來自於網路的資料,逐條看下來,只要腦袋正常,任何有點是非心的人皆不難明白“對得起黨”意味著什麼。

然而李銳足足活了一百歲呀,並且還是許多事件的親歷者與見證者,卻依然沒明白這個道理,看清楚這些事實,以對得起黨自詡,又和得起對歷史並論,這是何其的愚昧,又是何其的荒唐呢?

這樣禍國殃民的黨,用得著對得起嗎?稍有良知,都不會沆瀣一氣,寧可潔身自好,也不願同流合污,若再有點血性,更是會視推翻暴政為己任,如何會以對得住黨為標榜?再者,李銳本身在1959年廬山會議被打成“彭德懷反黨集團的追隨者”,發配北大荒,險被餓死,文革中又在秦城監獄被單獨囚禁8年,被這個黨折磨得死去活來,吃足了苦頭,卻還以對得住這個黨而誇口,仿佛還沒被折磨夠似的,這不是明擺著邀人淩侮嗎?不是徹頭徹尾的斯德哥爾摩綜合者,又是什麼呢?

更為諷刺的是,此人又以追求憲政為目標,曾賦詩:“唯一憂心天下事,何時憲政大開張”,然而,你所對得住的黨,不正是狙殺憲政開張的罪魁禍首嗎?你既然以“對得起黨”而標榜,這個黨所造成的極權統治,不正是憲政的死敵嗎?又要對得住党,又要憲政開張,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呀。

矢志追求憲政卻以對得起黨自誇,其荒謬能不讓人仰天大笑嗎?以中共殺人之多、禍國之惡,這個党絕對不是正常人該接觸的,更別說加入與對得起它了,生活在其統治之下就已經是讓人痛不欲生的悲劇了,以至極多中國人發出“來生不做中國人”的悲鳴,難道還不足以讓人翻然悔悟嗎?真不知道他如何還有臉說出“對得住歷史”,換成日本人可能早已剖腹自殺了,但他卻可以在 “對得住黨”、“對得住歷史”之間切換自如遊刃有餘,時長更達至百年,如此人格分裂,他真有他的另一個總結——對得起自己嗎?

李銳又逞異誇能地例舉出兩件對黨有貢獻,而且不忘加上是“重要貢獻”的事情:“我對黨有兩個重要貢獻,一是寫了一本《廬山會議實錄》,如實地反映當時全貌;二是給鄧小平寫了一封信,阻止了鄧力群可能被推舉為總書記。”這樣得意洋洋地論功邀寵,還不能證明就是一個党的小奴才嗎?

充其量,也就是個稍微開明點的小奴才吧。

友人有言,以體制內之人而言,李銳算是不錯了,講了不少真話,不必苛責。

然而我想,糟就糟在,這樣的人在體制內居然算不錯的。

而且還備受稱譽,聲名遠揚,嗚呼,我實在看不下去了!




2016年4月16日星期六

我今天也“啟蒙”一下


和絕大多數中國人明哲保身的態度不同,我是經常在微信、微博上發表一些自己的觀點,評論時政、抨擊社會亂象的,由於言論之大膽、觀點之犀利、話題之尖銳,經常惹得五毛憤青暴跳如雷,恨不得拳腳相加,食肉寢皮,然而對於此類醜態,我已是見怪不怪,憤青五毛若不如此,也不會稱為腦殘了,我常常當作鬧劇欣賞,莞爾一笑,若有閒暇還會火上加油,把他們刺激到五官扭曲雙目噴火,以作消遣,畢竟生活在中國,能讓人開心的事已經不多,對於這種送上門來的娛樂,也不妨一解無聊。但讓我沒料到的是,在我自認為所熟悉的人中,居然也出現了荒誕如斯的問題,其離譜讓我有白日見鬼之感,不由得想到魯迅洞察世情的老話:“死于敵手的鋒刃,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來的暗器,卻是悲苦。但最悲苦的是死于慈母或愛人誤進的毒藥,戰友亂髮的流彈,病菌的並無惡意的侵入,不是我自己制定的死刑。”

正如昨晚我在朋友圈發了“當你看到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這種話時,可以準備移民了。”這條消息後,就收到有一位朋友的問題:“若你有機會移民,你會嗎?”

我回答:“會。”

她又問:“也就是說,你並不以啟蒙為你的己任,沒有那麼強的使命感?”

這問題真是讓我出離的詫異,一時間竟不知該如何回復。然而,並非不知道該說什麼,而是沒想到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這兩者之間有什麼邏輯關聯呢,我著實不太明白,不過,既然問到門前,不答又極為失禮,那麼我就簡單談一談,雖然這問題已近冒犯,有些挑釁的意味。

第一、我從未說過啟蒙為我的己任,這種高帽子我是不戴的,也是不屑的,這不是我的風格,也不是我的路數。對於宏大敍事及道德高調,我向來保持警惕,怎麼可能還自攬上身,豈不是自相矛盾?做人做事,但求心安,能對得起良知,就已很好,若還能對他人有小小的幫助,更應該感恩,實在不需要這些高調的大詞來做護身符與廣告詞。從另一方面來說,為善而惟恐人不知,幾近作惡,力所能及地做自己可做的事就好,又何須把啟蒙掛在嘴邊,裝出一副精英的派頭?德蕾莎修女為善,會說自己時時都在做好事嗎?當然,雷鋒那樣的人造偶像與中國首善那樣的人渣除外。

第二、追求自由與幸福,是個人的天然權利,這有什麼值得疑問或者責難的呢?難道非要說我會為你的幸福留下來,我會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才是讓人安心的標準答案?這不荒唐嗎?而且,這種答案即使說出,你會信嗎?實在用不著自欺欺人。合理的自私其實沒有甚麼不對,只要不損人,我實在看不出我如果要移民,有什麼損人的地方。

第三、合理的自私值得肯定,反而要警惕的是集體主義、為人民服務之類的東西。正如陶傑所言,“中國政治的邪惡本質,在於中國人當權時明明有自己的權力欲的私心目的(Private Agenda),他一開口,就全天候小腦條件反射地說出許多堂皇的仁義道德來掩蓋。”所以,我們不妨大大方方的談及利益,光明磊落地為自己打算,不然,極會容易墮入社會主義的陷阱。畢竟,縱觀中國1949後的歷史,所有以剝奪人的權利為目的的政治運動,不都是打著“這是為你好”的口號實施嗎?

第四、生而為人,雜事難免,各有各的負擔,開門七件事等瑣事不談,更有工作、養家等攸關生計的問題,並非生活在真空之中,總有輕重緩急主次的安排,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而作調整。再說直接一點,就是除了啟蒙,還要吃飯,倘若飯都沒得吃,啟什麼蒙?能把啟蒙作為己任一以貫之當然是好,能把啟蒙與生活相結合,也是不錯,但倘若無啟蒙作己任的條件卻求全責備,是不是強人所難?

第五、追求自由與幸福,並不和啟蒙對立,一個人既可以在啟蒙的同時,追求幸福與自由,也可以在追求幸福與自由的同時,進行啟蒙,這是並行而不悖的事情,誰規定了同時只能做一件事呢?誰又界定了追求自由與幸福就肯定會把啟蒙棄如敝屣呢?同理,我也看不出移民和啟蒙之間有什麼矛盾,難道一個人移民後,就與啟蒙無緣?

第六、移民後,就不能啟蒙嗎?互聯網無遠弗界,再加上國外的言論自由,沒有生命安全之虞,啟蒙如果說不是更方便,至少也沒什麼損失吧?實際上,對於從事時評政論的人來說,移民國外且生活若有保障,對寫作更有幫助,一方面是生活、文化環境迥異所帶來的觀察與思索,另一方面也是自由環境所帶來的創作提升,正如何清漣、曹長青、高爾泰、李劼等作家,倘若一直呆在國內,會有今日的水準嗎?他們走出國門後的文章所起到的“啟蒙”作用,影響不是更大嗎?

第七、使命感強烈與否,非是以地界而劃分。有很多人使命感強,但被迫流亡海外;在國內人多,但使命感強的卻少得不成比例。所以,在我看來使命感是因人而異,而非因地而異。強的人在什麼地方都強,弱的人恐怕在何處都弱。而且,如果非要以地界來劃分,並以為國內就一定比國外強,那麼,是不是關進監獄就使命感更強呢?在國內的監獄裏,無期徒刑又比有期徒刑強?這樣的邏輯明顯不通。

第八、強求不是為善,自願才是真心,逼人為善看似正確,實則荒誕不經。因為這否定了人的自由權、自主權,強行地把自己的價值觀加在別人的頭上,並要求對方按自己的觀念行事。這是把人當作手段而不是當作目的而對待,實質上構成了一種強制。“沒有人能夠強迫我的幸福必須與他那種關於他人福利的觀念相一致,”德國哲學家康得早就寫道,“因為每個人都能夠以他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去追求幸福,只要他不侵犯他人也這樣做的自由。”

英國哲學家密爾認為:強迫一個人根據習俗、傳統或流行性的觀點而生活是錯誤的,因為這妨礙他達到人類生活的最高目的——對其人類能力充分而自由的發展。在密爾看來,強制性順從是最佳生活方式的敵人。

所以,我們不能把自己的認識——哪怕是正確的認識,強制別人接受,這一是不尊重對方,二是這種方式對正確的認識本身,也是一種褻瀆。

第九、但,退一萬步來說,就算可以強制,閣下又有什麼強制的理由呢?我自問關於啟蒙,所做過的事情不少了,應該有資格反問一句,請問閣下做過什麼?倘若所做甚少,是不是應該我來強制,而非你來責備呢?

第十、除去康得與密爾的分析以外,強制還帶來一個恐怕是提問者本人也沒有想到,更是在道德上、現實中的嚴峻問題:如果非要逼人為善,那麼這個人留在國內進行啟蒙倘若被抓捕、被判刑、被弄到家破人亡,閣下能否承擔相應的責任呢?

站在一旁說閒話是輕鬆的,做實事卻是危險而困難的。

啟不啟蒙,移不移民,說到底這完全是個人選擇問題,幹卿何事?說句得罪人的實話,他人並沒有拯救你的義務,你也沒有道德綁架別人的權利。當然,這位朋友也可能沒有惡意,我的回復,也是借此把問題闡述清楚,把道理分析明白。平時我是甚少說“啟蒙”的,今天逼不得已,也算是“啟蒙”一次吧。


2016年4月10日星期日

我現在怎樣讀書


很多朋友知道,我最近轉讓了部分藏書。為何作此決定?一是因為水準的提升、識見的拓展,很多書已對我無用;二是因為值得反復通讀的好書甚少,大部分隻一遍了事或起工具書的作用,寫作時備查資料,然而這部分功能已被電子書所取代;三是因為所居之地環境潮濕,不利於書籍的長期保存,所以,除了工具書(字典、詞典之類)、古籍(經史子集)及我所中意的一些書之外,其餘皆低價讓出,既解決了我的負擔,也可惠澤于士林,滿足有需求的書友。

那麼,我現在怎樣讀書呢?辦法兩種。

一、紙版書收藏,以港臺版為主。原因有二:一是大陸出版物粗製濫造,雖數量驚人,但百分之九十九是垃圾,不值一讀;二是港臺出版多有好書,文筆、思想、內容乃至裝幀皆不乏亮眼之作,值得收藏,而且相較於大陸版,重要的是沒有刪節,能保持內容的完整,此為收藏港臺版的一大原因——試問誰願意花錢買一本被閹割的殘本呢?當然還是原汁原味的好。除此之外,因出版自由的關係(但香港現在已大不如從前,臺灣倒是蒸蒸日上),港臺書籍選題廣泛、言論無忌,好書層出不窮,佳作琳琅滿目,既有本土名家,也擅長外來翻譯,其水準已遠拋大陸,實在讓人眼饞,隨便拋出幾本就讓人心醉神迷——如李劼《中國文化冷風景》、鐘祖康《籠中鳥以為自由飛翔是一種病》、練乙錚《練乙錚文集》……如何不讓人有收藏之欲望?當然,“缺點”也是有的,一是售價高二是購不易,常讓我有無可奈何之感。

二、紙版書以港臺為主,電子書卻無此限制。我的電子書有兩類,一是長期從網路上悉心搜集而得,移動硬碟加上網路雲盤,數量為幾十個T,相當於一個中等圖書館,範圍從文史哲到社經法、旁及天文地理各項雜俎,種類相當完備;二是在IBOOKSKINDLE購買而得;IBOOKS在中國開通不久,略嫌書籍數量不多,但我所用的平板是IPAD AIR2,所以時常在上面流覽。KINDLE在電子書卻是佈局良久,書籍種類遠比IBOOKS豐富,日常所需書籍在上面基本能找到,能滿足我之所需。我在IPAD上面安裝一個KINDLE後,既可以在IBOOKS裏購書閱讀,也可以在KINDLE裏買書流覽,兩者還可比價,甚是方便。

也有缺點,IPAD AIR2並不利於長時間閱讀,久看眼睛脹痛。所以,我決定入手一台Kindle,據說此物的特點就是閱讀體驗近似紙版書,長時間看不傷眼,而且輕便易攜帶,久持不會太累,一次充電可管數周,極適合於我這樣常久讀書的人。前兩日看新聞說這周就要出新款,功能更有所加強,且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如此一來,我的讀書之法也就明瞭:以kindle為主、Ipad air2為輔,以購買電子書為主、收藏的電子書為輔,進行電子書閱讀。至於紙版書的購買,則主要收藏港臺版了。

此方法好在經濟。正如我前面所說,很多大陸出版書籍收藏價值不高,非要閱讀,購買電子版遠比紙版便宜,而且除了新書,其實很多大陸出版書籍早有免費的電子版,可在網路找到。如不考慮閱讀效果,其實這些免費電子版已足夠——因IBOOKSKINDLE是專門針對自己的閱讀器開發,自然在閱讀效果上更勝一籌。

再談談我在IPAD上的閱讀APP

我所用的讀書APP有六:iAnnotate PDFGoodReaderPDF ExpertKindleIBOOKSCHMATE

CHMATE是專門針對chm格式的書籍,其最大優點是可以作全文檢索。眾所周知CHM格式常常是文集、合集,所以正好可以利用此APP作全文檢索。比如要搜《魯迅全集》裏提到“奴才”的地方,一搜即得,非常方便。

GoodReaderPDF Expert是我看PDF的常用APP,兩者各有優點,因兩者藏書可以互換——同一本書可在兩個APP裏打開,所以優點就不贅述。

iAnnotate PDF功能強大到我甚少用之。

KindleIBOOKS如上所提,是我購買電子書的兩個主要管道,在這兩個APP購買的書籍,自然也在此閱讀。

但是奇怪的是,在IPAD AIR2上無法直接購買KINDLE裏的電子書,我是在臺式電腦上購買後,自動發送到IPAD上,難道蘋果為了自家的生意,做了貿易限制嗎?

APP談完,再說說如何做讀書筆記和如何作文。

讀書筆記,我推薦李敖的方法。即是把書中有用之處,分門別類的保存下來,而且分得越細越好,這樣在寫作時,可迅速找到所需的參考資料。據李敖自言他的資料分類高達幾千種,怪不得出書又多又快,這除了他才華橫溢之外,也是平時的基礎打得扎實。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除非記憶力天賦驚人,不然通常來說靠不住,所以還是老老實實做筆記的好。而且時代不同,我們現在做筆記也不須像李敖那樣把書大卸八塊、毀書損容,在電腦上打字輸入或直接複製粘帖,做成Excel文檔或word文章,方便很多了。

作文方法,我推薦鐘祖康之技。除了自己所做的資料庫外,要學會利用網上的資料庫。畢竟自己做的資料庫再大也是有限,而網上資料庫的資料卻是浩瀚無窮,如同知識寶藏如何不應善加利用呢?足可以起事半功倍之效啊!正如鐘祖康的心得感言:“由於我對許多事物(尤其是中國的)的看法與絕大部分中國人的看法有嚴重衝突,為了論證一個在他們看來極荒謬但我卻深信不疑的說法,我往往需要把我過去近30年讀過的,或聽人講過的書的有關內容搬出來,但單憑記憶是沒有可能記得原文的,通常我只會記得作者、書名或若干關鍵字,我就憑這些依稀記憶中的資料加上鍛煉多年的搜尋技巧,把所需的原書中的有關段落尋出,作為引文。這些從茫茫書海中尋找失落章句的行動,成功率極高,通常達95%。我的《來生不做中國人》和《中國比小說更離奇》,以及我這近10年的文章,就是在這大量電子藏書的協助下寫成的。現在我隨身的只有幾百本書,而且不能作全文搜尋,以我「唯陳言之務去」和儘量「言必有據」的寫作風格,絕不夠用。

所以,在這個互聯網年代下,最重要的是見解和意念,而不是死記書本原文,書本原文按一下鍵盤就有了。所以,互聯網帶來的方便,進一步挑戰中國人傳統的死記背誦強調所謂倒背如流的讀書方法。過百萬本書一次過的全文搜尋,令許多傳統的讀書和治學方法變得落伍。十年前或更久以前,要寫一篇需引用大量資料的文章,不知要花上多少時間四處搜羅有關讀物,寫作時也要把所有讀物鋪滿書桌,極不方便。要是寫作人是四海為家的,更不可能帶著最基本的幾千本書到處跑。

這種網上閱讀和搜尋的方法,對於我這類非小說寫作的人尤為重要,但據我觀察,雖然網上書庫的技術已相當成熟,我說的這約200萬本電子書(以英語占絕大多數),當中大部份也是普通人可以接觸得到,但一般寫作人似乎未能善用,在他們的文字中,我看不到其內容跟十年前沒有互聯網時的跑圖書館年代有甚麼明顯分別,令人失望。”


以上就是我的讀書及寫作方法,希望對朋友們有所助益。如果朋友們有更好的方法,也請不吝賜教,在下洗耳恭聽。

2016年4月8日星期五

那些敏感的日子



在中國古代的傳統習俗中,也有一些特殊的日子,很敏感,也很燙手,比如在春秋戰國時期,五月五日即是。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父母,司馬貞的《索隱》則引《風俗通》解釋: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所以孟嘗君之父田嬰見自己的小妾此日產子,便說:不要養活他。可是田文的母親還是偷偷把他養活了。等他長大後,他的母親便通過田文的兄弟把田文引見給田嬰。田嬰一見,便憤怒地對他母親說:我讓你把這個孩子扔了,你竟敢把他養活了,這是為什麼?田文的母親還沒回答,田文立即叩頭大拜,接著反問田嬰說:您不讓養育五月生的孩子,是什麼緣故?田嬰回答說:五月出生的孩子,長大了身長跟門一樣高,會害父害母的。田文說:人的命運是由上天授予呢?還是由門授予呢?田嬰不知怎麼回答好,便沉默不語。田文接著說:如果是由上天授予的,您何必憂慮呢?如果是由門授予的,那麼只要把門加高就可以了,誰還能長到那麼高呢!田嬰無言以對便斥責道:你不要說了!

過了一些時候,田文趁空問他父親說:兒子的兒子叫什麼?田嬰答道:叫孫子。田文接著問:孫子的孫子叫什麼?田嬰答道:叫玄孫。田文又問:玄孫的孫叫什麼?田嬰說:我不知道了。田文說:您執掌大權擔任齊國宰相,到如今已經歷三代君王了,可是齊國的領土沒有增廣,您的私家卻積貯了萬金的財富,門下也看不到一位賢能之士。我聽說,將軍的門庭必出將軍,宰相的門庭必有宰相。現在您的姬妾可以踐踏綾羅綢緞,而賢士卻穿不上粗布短衣;您的男僕女奴有剩餘的飯食肉羹,而賢士卻連糠菜也吃不飽。現在您還一個勁地加多積貯,想留給那些連稱呼都叫不上來的人,卻忘記國家在諸侯中一天天失勢。我私下是很奇怪的。此番對話後,田嬰知此子不凡,改變了對他的態度,便讓他主持家政,接待賓客,皆事理通達,眾口交贊。後來因賓客來往不斷,日益增多,田文的名聲隨之傳播到各諸侯國中。當田嬰去世,田文順利繼承了爵位,成為名聞天下的戰國四君子之一的孟嘗君。

無獨有偶,西漢成帝時期的大司馬、大將軍王鳳,也是五月五日生。其父也不想撫養,理由如前,即是俗諺:舉五日子,長及戶則自害,不則害其父母。但還好有一個明事理的叔父,以孟嘗君之例勸之,證五月五日生之子,非不詳也。於是王鳳得以存活。後來以外戚身份登上政治舞臺,把持朝政,權傾中外。

這種慮子女傷父母的顧慮,其實非中國有之,外國亦然,如古希臘的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伊底帕斯王》中,就講敘了這樣一個故事:在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預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兒(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將會殺死他的父親而與他的母親結婚。當底比斯王知道這個預言後,震驚萬分,於是棄嬰於野外,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嬰兒在絕境中卻被一個牧羊人救活,長大後,還成為一個英雄好活,有許多俠義之舉,贏得伊俄卡斯忒女王為妻。後來國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殺掉的一個旅行者是他的父親,而現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就是自己的生母。俄狄浦斯王羞愧不已,便弄瞎了雙眼,離開底比斯,獨自流浪去了。

這個故事,在後來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的理論裏,就成了具有代表意義的俄狄浦斯情結”(Oedipus Comples),衍生出不是有戀母弑父的傾向,就是有戀父弑母的衝動。若以此理論來診斷,那麼在中國這一傳統習俗中,五月五日生下的小孩似乎就是這類病的患者。只是何以僅五月五日有此嫌疑,而其他日子皆是清白,古書不曾交待,又成了一筆糊塗賬。不過,值得慶倖的是,這種愚昧的習俗,不知道已在什麼時候消失,現在五月五日出生的小孩,不再背有這個罪名,能夠和其他時候出生的小孩,一樣正常地成長。然而,雖然五月五日已從習俗的禁忌中撒消,但現在更多的敏感日子,卻又誕生出來,穿插交織在一年四季的各個時段,鉗制著人們的思想,妨礙著民眾的生活,危脅著社會的發展,這些荒唐的規則什麼時候該除掉?或許人們都該想一想。不然,大家都在戀母弑父的亂倫,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