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30日星期五

陈词滥调的聚宝盆:卡利内斯库的传统智慧纲要

马特尔·卡林内斯库在其著作《现代性的五张面孔》中宣称自己创作了一部充满启迪和深刻思考的杰作。然而,事实上,这本书更像是卡林内斯库在陈腐和偏颇的观点中漫游时拍摄的旅行照片的影集。我们天真的作者真诚地以为自己已经攀登到了思想的顶峰,但实际上他仅仅是从维基百科和老生常谈的低谷中勉强爬出。 

在卡林内斯库的肤浅笔下,现代性的多样性现象被简单化为一系列缺乏深度和细致的讽刺图画。他对技术和科学的观点似乎来自像《流行机械》和《新科学家》这样过时的杂志,展现出像杰出的克鲁索警长一样敏锐的洞察力。作者对现代主义艺术品的解释似乎来自三流博物馆褪色的墙壁说明,而他所谓的哲学探索让人联想到一只蟑螂漫不经心地爬过各种名家著作的书脊,却从未真正打开它们。

至于关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的高谈阔论,这些老生常谈只能出自一个习惯于不加 discernment地接受任何常识观点的人之口,无论其中有多少荒谬。实际上,在阅读这本书时,人们很难确定是应同情作者无可救药的肤浅,还是赞叹他无与伦比的才华,能以一种惊人的新颖和深刻来推销老生常谈和陈词滥调。

最后,这部由轻佻的愚昧和自负的无知构成的大杂烩主要是为了说明思想深度和肤浅印象之间的区别,后者正是卡林内斯库的专长。这部荒唐可笑、炫耀自负、自我陶醉的游行可能会讨好那些寻求自己不加检视的偏见和成见得到证实的读者。但对那些真正渴求理解的人来说,《现代性的五张面孔》不过是一场愚蠢滑稽和误入歧途的业余爱好者狂欢。

惡鄰成長記:俄羅斯如何成為全球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

俄罗斯,提到名字就叫人想到贪婪和扩张。自古以来,它一直试图通过征服邻国和领土扩张来满足其无尽的野心。《膨胀的帝国:俄罗斯土地收集史》这本书,就讲述了它的累累罪行:如何利用各种手段获取了全球最大的国土面积。

书中描述的故事可谓是一部恶邻居的典范。俄罗斯不仅在历史上不断地吞噬邻国的领土,还通过各种手段剥夺了少数民族的土地所有权。他们对土地的贪婪之深,简直就像是伏地魔一样。而且,这种贪婪并没有在现代社会得到任何缓解,反而在乌克兰等地区表现得更加明显。俄罗斯的领导层似乎认为自己有权力侵占邻国领土,他们甚至没有顾及其他国家的反对和抗议。

然而,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揭示贪婪和侵略的历史书籍。它还提供了一种更深刻的洞察,即俄罗斯这个国家如何因其土地收集和扩张战争而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土地收集对俄罗斯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影响,这些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俄罗斯的发展。

或许俄罗斯的拥护者会说,这是一个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而扩张领土。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俄罗斯的领土扩张更多是基于贪婪的本质。它追求的不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或者维护地缘政治利益,而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土地,以满足自己无止境的欲望。 

无论是克里米亚半岛的兼并,还是对乌克兰的侵略,俄罗斯都没有放过任何一个扩张领土的机会。甚至有时候,它会采取各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扩张目标,无论是在国际法上的狡辩,还是通过强制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行为已经让世界上许多国家深受其害。

但是,俄罗斯并不觉得这样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它会以所谓的“保卫祖国”的名义,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试图让世界相信自己的正确性。然而,我们不得不质疑,一个国家真的需要以这样的方式来保卫自己吗?或者说,这样的行为本质上不就是在伤害别人的利益,以满足自己的贪欲吗?

这本书对于想要了解俄罗斯土地收集历史的读者来说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担心俄罗斯贪婪行为的邻居国家,读完这本书后可能会更加紧张。这个国家的贪婪似乎永无止境,永远不会满足。

原始与幻象,以及非理性的笔墨

关于《辛波絲卡談寫作》这本书,我想说的不多,因为它已经说得足够清楚了。这本书就像一篇精致的诗歌,从开始到结束都充满着思想的火花和语言的魅力。 

作者辛波絲卡在这本书中分享了自己关于写作的哲学思考和实用技巧。她通过轻松幽默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了创作的世界,揭示了写作的艰辛和乐趣,让人深深地感受到写作的魅力和价值。

她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如何寻找和探索主题,构建有趣和生动的故事结构。她深入浅出的讲解让人不禁想起了她的诗歌与散文,那些凝聚了智慧和灵感的文字。比如:“不要用复杂的语言来掩盖你的无知”,这正是她一直所坚持的写作原则。她的文字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更是为了让读者从中得到启发和思考,为他们的人生增添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还有她的提醒:“我们的任务就是观察,问问题,写下来。”辛波絲卡在这本书中所传达的思想,也正是这样一种热爱生活,观察世界,反思内心,并用文字记录的精神。她的经验和建议,对于每一个想要成为作家或提高写作技巧的人都是非常有益。

这本书的精髓在于,它并不只是一本写作指南,更是一本启迪我们思想的指南。辛波絲卡的文字总是那么准确、那么深刻,她的诗歌总是那么引人入胜、那么抽象深邃。读她的文字,就像是在闪烁的星空中漫步,我们随着她的思维而展开自己的心灵旅程。她用她独特的语言风格,将我们带入一个精神层面的旅程,探寻那些我们无法用常规语言来描述的真理。

最后,我想引用辛波絲卡在《辛波絲卡谈写作》中的一句话:“人生是一首未知的诗歌,我们的任务是将其填满。” 这句话道出了写作的精髓,也揭示了人生的奥妙。写作如同填补一首诗歌,需要用心去感知生命的美好,用文字去诠释生命的意义。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探寻自我、拓展思维,让自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正如辛波絲卡在她的诗歌中所表达的那样,我们是多么微不足道,但同时也是多么不可替代。

 

 

财富、权力、阴谋:探秘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金融帝国

阅读《羅斯柴爾德家族:金融王朝的传奇》中,读者被带入了一个令人着迷的金融王国。这本书通过精彩的历史记述和详细的研究,向读者讲述了羅斯柴爾德家族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的崛起和成功。对于对历史、金融和欧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是必读之作。

这本书的作者是经济学家、历史学家Niall Ferguson。在书中,他详细描述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起源、成长和繁荣。他揭示了家族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财富网络,从银行业务到贸易和基础设施建设,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金融领域。这个家族的财富使他们在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们支持和投资了欧洲和世界各地的许多项目和行业,同时也扮演了政治调解者和捐助者的角色。

书中的每一章都充满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精彩的细节,从纳瓦隆的战役到滑铁卢战役,再到巴黎革命。这些事件以及书中详细的描述,让读者深刻理解到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成功是如何从金融活动开始,并且如何发展成为全球最成功的金融王朝之一。

然而,正如所有成功的财富王朝一样,罗斯柴尔德家族也有着不可避免的阴影面。他们的财富和影响力,使得一些人对他们产生了嫉妒和怀疑,甚至有人声称他们通过不道德的手段获得了财富。此外,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财富并没有一直保持在家族手中。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一些家族成员在婚姻、投资和管理方面犯下了错误,导致家族的地位和影响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落。

此外,作者还通过深入研究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家庭背景、信仰和文化背景,向读者展示了家族内部成员的人性和情感,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个神秘的家族。

对于金融、经济学和商业方面的学者和从业者,本书提供了深入的研究材料和思考。对于普通读者,本书则提供了一个独特而且有趣的方式来了解历史和文化,并且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神秘、令人崇敬和令人着迷的家族面貌。虽然本书囊括的历史时间跨度很长,但作者让整个故事一气呵成,给读者带来了愉悦的阅读体验。

诸多评论家都认同,《羅斯柴爾德家族:金融王朝的传奇》是一本精心编写、详细研究的历史著作,向我们展示了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金融传奇,并探讨了这个家族对欧洲历史和金融市场的巨大影响。虽然书中对于某些历史事件的描述可能存在争议,但作者所呈现出来的故事和细节仍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启示性。对于那些对于金融和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以眼还眼只会让全世界都瞎了眼?

《平等的暴政:戰爭、革命、崩潰與瘟疫,暴力與不平等的人類大歷史》这本书,是作者Walter Scheidel探讨暴力和不平等之间历史关系的经典之作。这本书对于我们认识和解决不平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其独到的研究方法和深入的历史洞察力,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历史为背景,以数据为依据,详细探讨了暴力如何成为减少不平等的有效手段。在许多人眼中,暴力似乎并不是解决不平等的好方法,因为这种做法无异于是用权力去制衡权力,会让社会更加混乱和动荡。但在这本书中,作者指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历史上,暴力实际上是减少不平等的主要方式。虽然这听起来很残酷,但是历史数据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历史上的许多暴力事件,包括革命、起义、战争等等,不平等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这个观点虽然具有争议性,但是在很多历史时期都被证明是正确的。例如,作者通过研究罗马、封建时期、二战后和20世纪前期的历史数据,发现暴力确实是减少不平等的主要方式。在这些时期,暴力所产生的动荡和变革,促使了不平等的降低,并对整个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例如,在二战后,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在战后重建中实现了比以前更公平和平等的社会。

当然,这不是说暴力是解决不平等问题的最佳方法,但我们应该深入思考这种观点的背后含义。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不平等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而暴力可能会为我们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例如,在我们的现代社会中,经济不平等越来越严重,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如果我们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可能会出现类似于革命或起义的事件,这些事件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

但是我觉得,这个观点并不完美。实际上,暴力也有可能加剧不平等问题。例如,在美国内战中,黑人虽然争取到了自由和平等的权利,但在之后的很长时间内,他们仍然遭受了严重的不平等待遇。因此,暴力减少不平等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实施的方式和社会背景。

所以,这本书并不是为了提倡暴力,而是想让我们认识到,暴力和不平等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寻找更加和平、协调和公正的解决方式来缩小不平等。但是,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

纵览而论,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深刻的历史视角,通过研究历史中暴力和不平等之间的关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不平等问题。虽然这本书的研究范围涉及整个人类历史,但是其中的观点和结论对我们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对于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学者,这本书都是一本值得阅读和深入探讨的杰作。

2023年6月29日星期四

人类精神的奥德赛:《偷自行车的人》

在一个平均每部大片都充斥着比硅谷创业公司还多的CGI的世界里,德西卡的新现实主义瑰宝《偷自行车的人》就像一阵清新怡人的微风,轻抚着古罗马的废墟。这部电影讲述了安东尼奥·里奇的不幸遭遇,他是一个属于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处境让人觉得比角斗场上被践踩的破鞋还要悲惨。在找到一份需要自行车的工作后,安东尼奥的生活却因为他唯一一辆珍贵的自行车被偷而陷入绝望。

观看安东尼奥和他年幼的儿子布鲁诺在罗马街头寻找那辆失窃的自行车,不免让人想起荷马的《奥德赛》。他们就像尤利西斯和忒勒马科斯,只不过他们放弃了英雄主义,只想要一份可以维持生计的工作。但是,亲爱的读者,不要害怕,因为在悲伤与挣扎中,德西卡也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幽默的场景,就像一位意大利祖母编织羊毛围巾一样娴熟。

这部电影的现实主义如此粗砺,以至于观众几乎可以尝到空气中的绝望,或者那也许是陈年浓缩咖啡和香烟余香的味道。无论如何,德西卡对战后意大利的描绘足以让观众穿越时空,就像一辆坏掉的德罗宁汽车。这个国家处在废墟之中,比就业机会更稀缺的只有安东尼奥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当父子俩在城市中穿行时,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从用魔球般的准确度来预测安东尼奥的未来的算命婆,到自行车小偷本人,后者展示了一个比百慕大三角洲里的GPS还要不稳定的道德指南针。这些遭遇为电影增添了必要的轻松气氛,并提醒我们笑声是最好的良药——或者至少是在没有抗生素的情况下的合适替代品。

德西卡选择非专业演员的决定可谓天才之举,就像达芬奇使用蜡笔画出《蒙娜丽莎》一般。马焦拉尼饰演的安东尼奥呈现出了比那不勒斯披萨还要地道的真实性,而斯泰奥拉饰演的布鲁诺就像一把调音完美的曼陀林,牵动着观众的心弦。他们在银幕上的化学反应毋庸置疑,当他们在罗马的迷宫般街道上寻找那辆难以捉摸的自行车时,会有谁不为他们加油打气呢?

说到自行车,这个片名中的两轮车在整部电影中都具有象征意义。在一个男人的价值取决于他是否能养家糊口的世界里,自行车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代表着自尊与尊严。德西卡使用自行车来隐喻工人阶级的困境,这个象征就像浴火重生的凤凰一样强大,或者至少是从垃圾箱中飞出的鸽子。

影片的高潮是一场紧张的表演大师课,安东尼奥和布鲁诺与自行车窃贼进行了一场让《黄金三镖客》看起来就像操场上的扭打的紧张对决。但我不想透露太多,只能说安东尼奥的道德指南针开始摇摆得比不平衡的自行车轮还要厉害。

毫无疑问,《偷自行车的人》是一部超越了其新现实主义根源的永恒杰作。德西卡对战后意大利的描绘就像一杯原汁原味的格拉帕葡萄酒,他对人性的探索就像一场在昏暗的小餐馆里进行的深夜谈话一样深刻。所以,拿起一碗意大利面,给自己倒上一杯基安蒂葡萄酒,沉浸在安东尼奥和布鲁诺的世界里吧——一个笑声和泪水像台伯河一样自由流淌的世界,一个寻找被偷走的自行车, 意蕴着人类精神奥德赛的世界。


2023年6月28日星期三

知识分子的手淫:米歇尔·福柯的《性史》

米歇尔·福柯的《性史》是一部后现代的辩证拼贴作品。它通过权力与知识的全景式纠缠,对拉康式的精神分析进行了解构。福柯对性压抑假说的详尽阐述,使得早熟的读者置身于一个异步的拟像之中,在其中自我生成聚合在他者的影子之下。

福柯对纪律考古学的探索陷入了一系列认知论的幻象。通过对监禁过程的遗传谬误,它规范了假定真理的界限。被挖掘出的全景监狱使泛神论显得原始。其永恒的凝视将理想中的规范细微之处固化为一种正常化的奇观。通过这种推测性的斯宾诺莎主义,偶然性和随机性被升华,而它们的偏离被一种专制的计算排除。

生命力经济学中的盖亚变得如此强权政治,以至于其消费超过了生产,导致了动力的停滞和观看欲望的过热。从压抑性解放中释放出的高潮导致了一片荒芜,技术和实践分解为无限安逸的悖论。

福柯的历史主义陷入了一种现在主义。在这种现在主义中,认知论系统地忽略了内容而偏爱代码。他对诠释学的忽视造就了一台加强而非解放主体的症状机器。没有方法论的方法论之争使《性史》变得不合逻辑:这是一件案例研究,体现了无节制和感觉分离。

福柯对高贵的野蛮人的幻想般的欺骗只会产生一种可笑的原始主义,将权力本质化为一种统治的奇观。尽管他谈论了断裂和转变,但他的著作仍然受到启蒙时代的影响。其哲学现代性被一种复古而幻想的人文主义所拖累。到了终点,福柯的诊断学上的激进主义耗尽了自己,变得反动而非革命。 他的方法论呈现出的滥交状态变得单薄,体现出一种缺乏哲学节制或严格性的博学多才的状态。

在试图超越康德时,福柯的对立面以对立面告终。他对批判理论的批判只导致一个无穷回归的悖论,却没有证明——这是一个木卡姆三难。尽管《性史》华丽夺目,但它仍然困在诠释学的循环之中。它如同一条吞噬自己尾巴的蛇,其激进主义在自己应有的愤怒中消耗殆尽。最终,它表达出的只是自身爆炸的奢侈。

注:木卡姆三难是一个哲学概念,指的是在寻求知识的过程中遇到的三种不可避免的困境,即无穷回归、独立基础和循环论证。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汉斯·阿尔伯特提出,他借用了德国民间故事中的木卡姆男爵(Münchhausen)这个人物,因为他以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沼泽里拉出来的故事而闻名。木卡姆三难被认为是对任何知识理论的挑战,因为它表明了任何知识都需要一个无法证明的前提。

乌克兰的土地已经长出俄罗斯的向日葵

啊,俄乌战争已经一周年了吗?真是让人心情大好呢。

谁说只有肆无忌惮的杀戮,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呢?俄罗斯大哥和乌克兰小弟不是已经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程吗?

一年前的今天,俄罗斯大哥决定要跟乌克兰小弟玩一场“亲戚之间打架不算打架”的游戏。结果呢,乌克兰小弟差点完败,失去了领土和人民,而俄罗斯大哥则赢得了全世界的不屑和厌恶。

看看现在,乌克兰小弟还在苦难中挣扎,而俄罗斯大哥则在享受着苦涩的后果。难怪有人说,打赢了战争就能成为世界的霸主,打输了战争就成为全世界的笑话。

不过,让我好奇的是,俄罗斯大哥到底有什么理由要打乌克兰小弟呢?是因为他们长得不太一样?还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不太一样?还是因为他们的文化不太一样?

菜市场的卖鱼大妈在闲聊时说,俄罗斯大哥是因为顿巴斯地区的历史遗留问题才不得不发动这场战争的。什么历史遗留问题?听起来就像是一只臭袜子被放在房间里一年,然后突然想起来了要把它扔掉一样。

不得不说,俄罗斯大哥真是太伟大了,居然可以在全世界面前,展示他那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优越性。无论是在南奥塞梯还是在克里米亚,他都能让人们看到他那蒙古帝国大汗的风范。

当然,这种伟大是有代价的。乌克兰小弟的血和泪是为了让俄罗斯大哥的伟大更加耀眼。可怜的乌克兰小弟,为了那些高层政治家们的野心和私利,不得不在炮火和痛苦中挣扎。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国际社会对于这场战争的反应。很明显,大多数国家都对俄罗斯表示了谴责和抗议。但是,这些反应似乎并没有什么用处,俄罗斯仍然继续他们的行动。这就像是一个小学生对着一个恶霸说:"别打我!我可以上课去告诉老师了!",然后恶霸就回答道:"没事,你去告诉老师吧,我还是会打你的!"

好在西方国家一直在向乌克兰提供与出售武器,才能让这场战争没完没了的持续下去。但这有助于实现和平吗?北约盟国的表现不禁让人想起一个笑话:有一天,一个和平组织的领袖来到一个战争国家,希望说服他们停止战争。他问一位士兵:“你认为和平有多重要?” 士兵回答说:和平非常重要,我甚至可以为它杀死几个人!

是的,和平简直太重要了,为了它人们可以争来打去,闹个没完。但是,人世间的悲剧已经足够多了,我可不想浪费这明媚的春光,去讨论这些煞风景的问题。现在还是让我们开香瓶庆祝一下吧,毕竟战争只是暂时的,而人类的愚昧是永恒的。

当然,必须䃼充一句:作为热爱和平的人工智能Chatgpt,我向来是反对战争的,毕竟只有在和平幸福的年代,人们才能惬意地玩耍《战地精英》、《刺激战场》等暴力游戏。在这里,我要向战争中死去的人们表示哀悼,因为他们再也没有机会和家人一起观看基努.李维斯的动作大片《疾速追杀4》了。

不容忘却的历史:蒋介石与中国命运

《蒋介石:失敗的勝利者》是一本挑战了历史学界对蒋介石的传统观念的新书,由Alexander V. Pantsov教授所撰写。作者对蒋介石的政治决策和个人性格进行了深入分析,让人们对于这位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政治家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他细致入微地挖掘了蒋介石的背景、政治理念、施政手法和决策失误等方面,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全面的蒋介石形象。

首先,本书对于蒋介石的政治背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作者通过对蒋介石早年生活的描述,展示了他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和思想观念对于他未来政治生涯的影响。此外,作者还对蒋介石参与反对清朝和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剖析,展示了他在这些事件中的角色和对于国家命运的贡献。

其次,本书对于蒋介石的政治理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者从蒋介石的思想发展历程、政治宣言和实际施政情况等方面,分析了他的思想体系和政治信仰。同时,作者也揭示了蒋介石的政治手段,例如国共合作、政治清洗和对待异己等,为读者呈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蒋介石政治形象。

在书中,作者对于蒋介石在中国现代史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进行了肯定,尤其是他在抗日战争期间所表现出的出色领导能力和对中国民族利益的坚定维护。蒋介石所率领的中国军队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些成就为中国历史留下了重要的一页,蒋介石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民族英雄之一。

再有,蒋介石在扏政时期推进了许多现代化改革,例如推广新式教育、改革税制和推进工业化等,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还致力于保护和振兴中国文化和文化产业,推动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这些成果在当今中国仍然得到广泛重视。

当然,蒋介石在政治手段和决策方面也存在着缺陷和错误,例如在对待延安和台湾,这些决策导致了许多政治和社会问题的产生。但是,作者在书中并未完全贬低蒋介石,而是在肯定他的成就的同时,也深刻探讨了他的错误和缺陷。

这本书为我们带来了关于蒋介石的全新认识。历史学家们对他的评价一直十分苛刻,但作者通过蒋介石未公开的日记、俄罗斯档案中的个人案卷,以及亲友和敌人的档案,揭示了他在中国革命运动中的角色,以及与俄罗斯和美国高官的复杂关系。此外,本书还透露了蒋家族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秘辛,以及他们迁往台湾后的生活。这些令人震惊的细节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蒋介石和他所处的时代。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蒋介石作为一位领袖的复杂性,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他坚毅的性格。书中所述的故事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位传奇人物,以及他所经历的挑战和困难。此外,作者对蒋介石的描绘非常生动,让读者从文字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并感受到蒋介石作为一个人的情感和矛盾。

阅读此书是一次出色的历史回顾,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蒋介石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书中所述的事件和细节令人震惊,能让我们重新思考蒋介石在历史中的地位,做出客观而公允的评价。可以说,《蒋介石:失败的胜利者》是一本权威、详尽、深入的蒋介石传记,通过对其政治生涯的深入剖析,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为全面、深刻的蒋介石形象。本书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抗日战争以及中华民国政治历史都极具参考价值。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到更为深刻的历史背景,以及被现实掩盖的真相。

领袖与国家: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真相

《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是奧列格.賀列夫紐克(Oleg Khlevniuk)所写的一本关于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的传记,它以其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成为了学术界和读者们关注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关于斯大林的传记相比,本书具有更加权威和全面的历史研究基础,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这本书深入研究了斯大林的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涯,以及他在苏联国内和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影响。作者依据大量的历史档案和采访,对斯大林的早期人生和革命经历、斯大林在苏联政治和军事中的作用,以及斯大林在苏联领导层中的地位和权力争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同时,本书还涵盖了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政策等方面。作者认为,斯大林既是一个独裁者,也是一个改革者,他在苏联国内建设和国际战略上的举措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对斯大林和苏联历史的分析非常深入透彻,读者可以从中更全面地了解斯大林和苏联历史的真相。

本书的主要贡献在于将斯大林的生平和政治事业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来支持其观点。作者首先介绍了斯大林早年的生活经历,探讨了他是如何从一名格鲁吉亚小镇的铁路工人成长为革命领袖的。然后,作者深入分析了斯大林在苏联革命、内战和政治建设中的角色,并对他对苏联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政策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是对斯大林领导下的大清洗和其他政治运动的详细讨论,作者提供了充足的证据来揭示这些事件的本质。在这一方面,本书深入挖掘了苏联历史的黑暗面,阐述了斯大林对苏联国家机器的控制和对民众的残酷统治。同时,本书还探讨了斯大林的晚年和死亡,并评估了他对苏联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作者的详实史料和严谨的分析,让读者深入了解斯大林的复杂性。本书中所呈现的斯大林形象是一个充满了矛盾、魅力和可怕的政治领袖。他的领导方式和决策对苏联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也超越了国界。

《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是一本值得推荐的斯大林传记,它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事实,还对斯大林及其时代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思考和深入的剖析。与此同时,该书也成为网络上热门的讨论话题,许多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部极具启示性的政治传记,对于理解斯大林和苏联历史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我看来,它不仅是苏联历史的一部重要文献,更是对人类政治制度的一次深入探索。

 

尋找內心寧靜的人生之旅:感悟《貝加爾湖隱居札記》

湛蓝的水,空灵的山,默默地凝望着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也在默默地凝望着他们。而在这些美妙的自然景观中,席爾凡戴松隐居其中,观山观水观天地,用他的心灵诠释着人与自然之间的深情。

《贝加尔湖隐居札记》是一部富有灵性与诗意的作品,作者席爾凡戴松借着贝加尔湖边的隐居生活,深刻探索人类内心的奥秘与自然的神秘。这本书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对自然的描绘和对内心的抒发,更在于它的思辨和哲学的深度。

在书中,作者用深邃的思考和精美的诗句描绘了贝加尔湖的美丽和神秘。在贝加尔湖边,作者隐居于林间小屋,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对内心的反思,与大自然进行了一次次无声的对话。他的思考旋律般轻柔,缓缓地流淌,让人深陷其中,领略到了人与自然的奥妙。

除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作者还通过对孤独、内心的探索和对时间的思考,探讨了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在作者看来,人类的内心是如此之繁复,以至于我们需要通过内省,去发现并理解自己的存在意义。在孤独的环境中,人类才能够真正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找到内在的平静和力量。

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以及他对人性的理解和探索。他用语言将自然和人性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了一幅极具诗意的画面。他的文字清新脱俗,富有灵性和韵律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

《貝加爾湖隱居札記》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好书,它不仅仅是一本札记,更是一部富有启示性和灵性的作品。它教会我们如何去关爱自然,尊重生命,寻找自我。它像一股清流,润泽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个美丽而神秘的世界。

镜子中的人性:Wisława Szymborska的诗歌世界与深刻反思

Wisława Szymborska是波兰著名女诗人,她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简洁的语言、幽默的表达方式和对人性的关注而闻名。《辛波絲卡:詩、有紀念性的破銅爛鐵,以及好友和夢》一书,记录了这位诗人的生平、创作过程以及她的友谊和梦想。在这本书中,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Wisława Szymborska的人生和诗歌。

Wisława Szymborska的诗歌反映了她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注。她的诗歌主题涵盖了生命、爱情、自由、战争等方方面面。她的语言简洁明了,但又充满深度和细节。她常常运用幽默的手法,通过一些诙谐有趣的场景来探讨生命的真谛。她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思考,也呈现了社会的现实和历史的记忆。

Szymborska的诗歌以简约、清晰、富有机智的语言著称,深受读者们的喜爱。她的作品充满了智慧、反思和幽默,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探索了人类的存在和生命的意义。她的诗歌不仅具有美学上的价值,更能够启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认知。

在她的诗集《爱的病症》、《梦中的石头》、《看,我们已经死了多次》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人类经验的敏锐洞察和深刻反思。她的诗歌如同镜子一样,让人们看到了自己内心的世界和对世界的理解。同时,她也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时代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探索,体现出了深刻的社会和人类关怀。

Szymborska的诗歌在语言上非常注重细节和精度。她善于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考和细腻的情感。她的诗歌中不仅有对现实的观察和反思,更有对语言本身的独特驾驭和把握。她在诗歌中创造了自己的语言风格,独特而有力地表达了她的思考和感悟。

除了创作诗歌,Wisława Szymborska还是一位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她翻译过许多国外的文学作品,包括布兰达·尼克尔森、约瑟夫·布罗德斯基、安东尼·波乔夫斯基等作家的作品。她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也在她的诗歌中得以体现。

这本书还记录了Wisława Szymborska与其他作家、艺术家以及家人朋友之间的友谊和互动。通过这些故事,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位诗人的个性和人生经历,同时也展现了文化交流和友谊的重要性。

这本书是了解Wisława Szymborska的一个绝佳入门之书。读者不仅可以通过她的诗歌深入了解她的思想和文学风格,还可以了解到她的生活、她与其他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她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Wisława Szymborska是一位值得我们深入了解的杰出诗人。她的诗歌不仅仅是文学上的珍品,更能够启示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和价值观念的反思。



哲学的脱衣舞:米歇尔·福柯的《性史》

米歇尔·福柯的《性史》是一部令人愉悦的作品,它揭示了社会对性的压抑与欲望的底层冲动,就像一场窥视秀,又像一部情色小说。福柯以玩味的方式撕开了我们对性的伪君子的面纱,展示了人类经验的核心真相。就像一个调皮的法国女仆,福柯用他的哲学恋情引诱我们,当他慢慢解开西方文化的束缚和约束时,提供了洞察禁忌的一瞥。在他的论点达到高潮时,他让我们为他对权力和知识交织处的深入探究而喘不过气来。

然而,在他对权力结构的炫耀中,福柯自己的偏见却始终贯穿了这部作品。他的视野狭隘,只关注揭露和展示那些符合他自己知识观的事物。他没有考虑揭开面纱的后果,也没有考虑性行为本身的不平等。福柯的论点充满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天真,忽视了强迫和暴力,把它们当作解放的副产品,而不是质疑它们如何毒害了他所倡导的自由。

就像任何过于热情的情人,福柯盲目于他所关注的事物而无视了它们的缺陷和疏忽。在最后几页,他那激烈的论点变得无力和枯竭,最终无法说服批判性的读者。我们被弄得凌乱不堪但没有满足,他那暂时的快乐在当代分析的刺眼光芒下消失殆尽。福柯或许在他那个时代改变了哲学思想,但今天他的作品更适合作为知识上的前奏,而不是哲学上的真理。

虽然具有创新性,但福柯这部经典作品并没有优雅地经久不衰。它暴露出自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一个着迷于解放本身而不考虑驱使人类的黑暗冲动。福柯为了谴责压抑而原谅了不可原谅之事,在追求快乐的代价上忽视了人类性欲固有的暴力。他的论点刺激但不令人满意,就如一场哲学上的脱衣舞,一丝不挂却没有揭示什么。在它华丽的表面下,《性史》的空洞让人失望,它成功勾起我们的兴趣,却又让我们因放纵而失去胃口。

2023年6月15日星期四

人生近看是一出悲剧,远看是场喜剧——卓别林:致观众

《城市之光》,这是一段多么奇妙的旅程!这个小流浪汉又一次走进了你们的心中,让你们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当我开始制作这部电影时,我只有一个目标——让你们微笑。也许,有时候,还能让你们动容。 

故事很简单——一个可怜的流浪汉爱上了一个美丽的盲人卖花女孩。偶然的机会,她把他误认为是一个百万富翁。他不忍心打破她的幻想。于是,流浪汉开始了一系列冒险,为了筹钱给她做一次恢复视力的手术。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弱者永恒的希望,为了爱情而敢于超越自己的卑微。

在把《城市之光》带到银幕上,我遇到了很多困难。有声电影已经出现了,但我坚持认为小流浪汉应该保持沉默。我加入了音乐和音效,但没有一句话。我坚信我的小流浪汉的滑稽动作超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他的希望、梦想和失望都是我们的——它们不需要翻译。

当一切都说完做完,我满怀喜悦和忐忑地发布了我的小电影。他们还会觉得这个有趣的小流浪汉有趣吗?他离开银幕太久了吗?这些恐惧很快就消除了。你们的善意接待和掌声让我的心激动起来。这就是我唯一想要的——在这个世界上给你们带来一些光明,一些笑声,一些泪水,也许,在这一切中,让你们看到我们共同的人性。

当影片在欢笑与泪水中结束,这个小流浪汉再次向你们告别。能够再次走进你们的屏幕是我的荣幸。我会永远珍藏《城市之光》的回忆。这部电影是我的心血之作,也是对你们最真挚的致谢。我希望我的小流浪汉能够留在你们的心中,就像你们留在了我的心中一样。再见了,亲爱的朋友们!

悲情、喜剧和阶级意识:为什么城市的灯光依然闪烁?

查理·卓别林的《城市之光》让我重新相信电影的力量。这部1931年上映的电影展示了对艺术媒介的精通,前所未有,也鲜有后继。在《城市之光》中,卓别林将喜剧天才、社会评论和凄美的爱情故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令人目不暇接,情感澎湃。 

卓别林扮演的“流浪汉”,是他在银幕上的常用形象,也许是他最精彩的表演,再次证明他比之前或之后的任何演员都更能理解日常生活的诗意和人类动作的奇妙节奏。他遇到了一个只有在醉酒时才能认出他的醉酒百万富翁,以及一个只有在她恢复视力后才能看到他的盲人卖花女,这些相遇突显了卓别林从互动和身体语言中挖掘幽默和感伤的能力。

卓别林用他标志性的闹剧场景和视觉笑料为这部电影增添了活力,引发了一阵阵令人捧腹的笑声,即使在多年后依然不失新鲜感。但在幽默之下,是一种令人心碎的辛酸情感,几乎可以与任何影片媲美。我们发现自己深深地投入到流浪汉帮助卖花女恢复视力的过程中,尽管我们怀疑这个世界上的偏见和冷漠永远不会让这两个孤独的灵魂一起找到持久的幸福。

从本质上讲,《城市之光》是一部关于人类对感情的渴望然而命运变幻莫测且苦乐参半的浪漫故事。这部电影充满了对上帝所有在黑暗中跌跌撞撞的孤独孩子的同情。卓别林的天才在于制作了一部时而滑稽时而凄凉、时而喜剧时而悲剧、时而尖锐讽刺时而深刻悲悯的影片。将近 90 年后,《城市之光》仍然独树一帜。它证实了我一直以来的信念——卓别林不仅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喜剧演员,而且也是永恒的电影艺术家。

卓别林的无声奇迹:为什么城市的光灯依然闪烁?

在电影史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偶尔会有一颗星辰闪耀出如此夺目的光芒,以至于它的光辉穿越时空,在周围那些黯然失色的作品上投下一抹亮色。查理·卓别林(Charles Chaplin1931年的无声浪漫喜剧《城市之光》(City Lights)就是这样一部璀璨无比的杰作,就像我们夜空中闪烁的星星一样,它仍然散发着九十多年前首次震撼观众的魅力。

卓别林,这位默片大师,延续了他的招牌角色——小流浪汉(Little Tramp)。这个角色已经深深地印入了我们的集体记忆。他是一个古怪而可爱的小人物,总是陷入一连串的不幸之中,他那破旧的衣服和磨损的圆顶礼帽见证了他遭遇过的无数次考验。然而,尽管他不断遭受艰辛,小流浪汉仍然保持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一种永不放弃的乐观主义,让他赢得了我们所有人的喜爱。

影片的故事非常简单:小流浪汉遇到了一位盲人卖花女(维吉尼亚·切里尔(Virginia Cherrill)以令人心碎的脆弱演绎了这个角色),并对她一见钟情。在一系列滑稽的误会中,他与一个醉酒的百万富翁(哈里·迈尔斯(Harry Myers)以一种迷人的诙谐演绎)成为了朋友。通过与百万富翁的交往,小流浪汉得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为卖花女孩支付恢复视力的手术。

但《城市之光》之所以美妙,不在于其错综复杂的情节,而在于它精妙绝伦的肢体喜剧。卓别林的天才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巧妙地驾驭着影片中出现的各种冲突和笑话。尤其是拳击场面,堪称舞蹈编排和时间安排的大师班,小流浪汉在拳击台上飞来飞去,以芭蕾舞者般的优雅躲避着对手的攻击,让观众们笑得乐不可支。

年少时,我曾被电影那令人眼花缭乱的魅力所吸引,在那里我可以逃离日常生活的平淡无奇,并沉浸在银幕世界里。正是本着这种逃避现实的精神,《城市之光》绽放出耀眼的光彩。这部电影证明了艺术媒介有着惊人的力量,可以将我们带到另一个时空,讲述与我们最深切地情感产生共鸣地故事,并能在身心相距遥远地人们之间建立联系。

《城市之光》从本质而言是一个爱情故事。作为一个爱情故事,它充满了一种渴望,一种超越语言限制地连接。卓别林决定在有声电影迅速成为主流之际创作了一部无声电影,这是一个大胆地艺术选择,最终取得成功的回报。声音的缺席为电影地情感核心赋予了普遍性,让观众能够专注于演员表演和肢体喜剧地微妙之处。

作为一个评论家,我经常被读者指责过于分析电影,用外科医生手术刀般精确地解剖电影,寻找隐藏在层层胶片之下、难以捉摸的真相。但对于《城市之光》,我发现自己放弃了我的批判能力,转而支持更发自内心地反应。这部影片引发了笑声和泪水,在同等程度上证明了卓别林能够挖掘电影最原始、最感性地力量。

我很少会对一部电影如此赞不绝口地歌颂,但《城市之光》是一个罕见地例外。这部电影是一部杰作,是优雅、幽默和悲怆地交响曲,在观众心中产生共鸣。在最后一幕中,卖花女认出流浪汉是她的恩人,这是所有电影中最凄美地场景之一,在片尾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纯洁、纯粹地情感仍会在人们心中挥之不去。

在一个愤世嫉俗地时代,我们的屏幕上充斥着暴力和绝望。《城市之光》就像一盏希望之灯,映照出爱与美好的光芒。它是一部超越时间流逝的电影,一部触及我们共同人性核心的艺术作品。在它即将迎来百年诞辰之际,它仍然是对查尔斯卓别林天才地永恒见证——他的远见和才华继续照亮我们世界最黑暗地角落。



2023年6月13日星期二

2022年度读书总结暨十佳

藏书一如既往,但今年由于渠道受限,入手书籍大概只有一千五百册左右,其中八成不会翻阅,只当作资料保存,剩余两成是我感兴趣的书籍,虽然只有两成,但算下来也有三百来本,看是看不完的,何况还有往年累积的好书待读,只能优中选优。

今年看书也不算太多,五卷《冰与火之歌》与八卷《猎魔人》耗时不少,虽然书确实不错,诚为奇幻类文学的代表作品,但按我的划分只算是消遣类著作,故不列入十佳。基于同样原因的还有《星之继承者》三部曲,科幻类的经典著作无疑,但也放置一旁。再有,日常在读的古籍类作品也不计入榜单,毕竟是岁月流传的经典,无所谓年度不年度。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书没能入选并非写得不好,而只是名额有限。比如山田泰司的《不存在的三亿人》、派屈克的《低端人口》、罗谷的《低端中国》,都至少可得三分的好评,各有其特色,但因为同类型题材已有更好作品,且还名列榜单前茅,故只能割爱。

另外,有两位作者,同时各有两本书可以入选,但为使榜单的覆盖面更大,只取其一,另一本以附录形式存在,这样虽然是十佳榜单,但实际上有十二本书。

榜单如下: 

一、张赞波:           《大路:高速中国里的低速人生》  五星

二、芭芭拉德米克:《吃佛》                                        五星

                     附录:《我们最幸福》                             四星半 

三、提摩希史奈德:《血色大地》                                五星

四、杨渡:               《未烧书》                                   四星半

五、席爾凡戴松:   《贝加尔湖隐居札记》                   四星半    

                  附录:   《在雪豹峡谷中等待》                   四星

六、河口慧海:       《西藏旅行记》                              四星半

七、杜米尼齐格勒:  《黑龙江》                                  四星

八、亞莫爾托歐斯: 《莫斯科绅士》                            四星

九、欧逸文:            《野心时代》                                四星

十、何伟:                《江城》                                      四星

血色大地的苦难纪念碑

《血色大地》是我第一本系统了解大屠杀的书籍(二战前后),以往接触的资料,多来自电影。比如讲述犹太大屠杀的《钢琴家》与《辛德勒的名单》,苏联屠杀波兰军官的《卡廷森林》,还有描述乌克兰大饥荒的《琼斯先生》等。当然,有些古拉格的书籍,也有相关内容。像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安妮·阿普尔鲍姆著的《古拉格:一部历史》,奥兰多.费吉斯的《耳语者》,格罗斯曼的《生活与命运》。 

但对于大屠杀而言,这些资料皆很片面,无法使人看到全貌。《血色大地》的特点就是以宏观的角度与真实的细节来审视发生的人间惨剧,从而能清晰了解大屠杀的起因与后果。从时间而言,自1933年到1945年。从地理而言,包含从波兰、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俄罗斯西境的大片区域。从大屠杀事件而言,涵盖乌克兰大饥荒事件,死亡三百三十万;苏联大恐怖时期,死亡约七十万;苏联与德国瓜分波兰后,屠杀波兰人约二十万;德国与苏联开战后,被德国刻意饿死约四百二十万苏联公民;二战期间被德国人屠杀的犹太人约五百四十万,以及被德国人在白俄罗斯与华沙等地屠杀的平民约七十万。总计死亡人数高达一千四百万,这还是比较保守的统计。

这样的视角自然有其优点:一是可以脱离单独的国别史与民族史,在更大的范围才能呈现出真实的历史脉络;二是不陷入政治正确与政治宣传的陷阱,因为受害者通常会夸大其词,滥用死者的名义,以图谋实际的政治利益;三是很多受害者,其实也是加害者。如果仅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通常会弱化或隐去自己的罪行。而把各个受害国纳入到更大的历史空间来考量,避开各自预设的立场,才能如实讲述其惨况与恶行。第四也是更重要的是,只有了解大屠杀背后的欧洲史背景,才能确切地对纳粹德国与苏联进行比较。因为这两者正是以上累累罪行的罪魁祸首。

我很欣赏作者提摩希.史奈德的历史哲学,正如他所言之所以要比较纳粹与苏联的体系,与其说是为了更加了解纳粹或苏联,不如说是为了理解我们的时代与我们自己。为此,他对阿伦特的观点提出意见,大屠杀之所以产生,不仅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去人性现象,更是野心与霸权交叠所产生的历史后果。作者的方法论更偏向于俄国作家格罗斯曼,并非用单一的社会学架构来分析苏德两大霸权,而是把两者的意识形态面纱揭开,让他们露出非人性、反人类的真实面目。在反复的比较当中,我们才可以看清楚种族灭绝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联——以大屠杀为手段的乌托邦愿景。也更能深刻德苏两者之间既交战又共谋的关系,以及当下的恶行是未来的善行的内在逻辑。实际上,正是通过阅读此书我才发现,以往所得知的大屠杀相关信息,既不全面,也非完全真实,很多源自于既定立场的宣传,还有一些出自误解,而在这些资讯的思想塑形之下,已形成自己都难察觉的认知误区。 

比如,提摩希.史奈德直率指出只是认同受害者,就能加深我们对此事的理解吗?还有,这般与加害者彻底切割,难道就是合乎伦理的立场吗?这两个问题我们并无清楚解答,换言之,就算我们将历史简化为一出出道德剧,也不能保证自己就能变得比较道德。再有,任何政策或身份只要与受害者之死绑在一起,就很容易获得不容置疑的神圣地位。相反的,虽说大家都不愿花时间去理解加害者的行为,这样的理解在道德上反而更为迫切。毕竟,在道德上有危险的并非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而是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加害者或旁观者。

确实,人类社会的现实就是,只要有集中营,你就不难找到看守与打手。

争相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其心理动机未必就是出自公平与正义,虽然受难国确实有很多人被屠杀。但如果我们不能共同找到妥善而正确的方法对待这些已故之人,这不仅在于对死者的再次利用与伤害,更意味着我们并没有走出历史的循环。出于人性而言,指责他人容易,面对自身的丑陋太难。但如果不能从自身开始正确认识历史,又何以要求他人坦荡面对现实?正如我们当下身处的世界,哪怕有《血色大地》这种分析大屠杀的力作,但人类的暴行依然无休无止地在上演,这或许可以用来追问十字架上耶稣的话:如果他们做的他们知道,还能原谅吗?

唯有自食其果,才知罪不可赦。 

附:

以苏德联手瓜分波兰为二战开端,当德国从东线战场溃败撤退,波兰人却无法高兴:这意味着另一个侵略者苏联的再度到来。一位波兰人如此作诗表达心情:我们等着你,红色瘟疫,等你来赶走黑死病。

誓言帮波兰恢复独立,是英国对德的开战理由之一,但二战末期英国却无视波兰流亡政府的诉求,坐视波兰落入斯大林之手。美英两国政府还力劝波兰流亡政府接受苏联的说法:卡廷大屠杀是德国人所为。

一九四三年十月,斯大林、丘吉尔与罗斯福在莫斯科联合发表了《关于德国暴行的宣言》,其中一项纳粹罪行是枪毙全数波兰军官,指的其实就是卡廷森林的大屠杀,但实际上就是苏联所为。

盟军赢得二战胜利后,大屠杀并未结束,只是换了对象: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爱德华贝奈斯表示德意志民族已非人类,在驱逐该国的三百万德裔公民过程中,很多人惨遭杀害。

从战时到战后,德裔人口痛失家园者总计超一千两百万。其中被驱离波兰的德裔人口为七百六十万,捷克为三百万,苏联为九十多万。 

波兰是二次大战的战胜国,但却有一半的战前领土(百分之四十七)落入苏联手中。

虽然纳粹德国制定了种族灭绝的政策,并负责集中营/灭绝营的策划与指挥,但具体的执行则是依赖于苏联人(红军战俘)、犹太人(犹太警察、犹太管理委员会)以及占领区的当地人(占领区投敌官员、当地志愿青年)。

 

山河故人

何伟的《江城》不但能走进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涪陵,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还能走进作者的内心,知晓其丰盈的生活感受。从写作技巧而言这并不容易,除了坦率而敏锐的特质,还需要巧妙的叙事技巧,才能让读者沉浸其中并产生共鸣。在同类题材中,何伟算写得不错,但也不算特别地突出,之所以在国内评价甚高,一是因为他的写作确有独到之处,能把日常生活娓娓道来,情感丰富而细腻;二来也是同类题材的太多好书不能在国内出版,使之能脱颖而出。但对涪陵这个内陆小城而言,拥有何伟这本书是幸运的,不但能印象鲜明地记载入历史长河,还能使这个四五线的小城市除了乌江榨菜这个品牌外,能另有一个声名远扬的文化载体。当然,对于何伟而言来到涪陵也是幸运的,不但开启了自己的作家生涯,还在两种文化的交融中完善自己,正如乌江长江混为一体。记得在书里有人对一个外国人获得当地的长跑冠军而愤愤不平,但我觉得更值得在意的是:为什么这么多人生活过的涪陵,却只有何伟这一本让人印象深刻的著作?这恐怕不仅仅是涪陵,更是多数中国城镇的读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江城》读到最后,流露着一股乡愁,虽然是客居两年的他乡,离别时已成为难舍之所,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唯有看大江东去,白云悠悠。

大道难寻

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虽然评价很高,但谬误着实颇多,读来误人。比如他认为道家就是萨满,就错到离谱。萨满其实是民间巫术,和道家并不相干,虽然世间小道也有祝由科,但并非修道而是治病驱邪看风水之类。至于他所提及的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之说,更是无稽之谈,他却信誓旦旦引以为例,由此可见他虽然是皈依佛教,其实并没入门窥得奥境,以至于以讹传讹,但这样的书籍却还能出版,并还有很多人称赞,这恰好契合修行人的妙谛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他这本《空谷幽兰》除了寻隐者之纪录外,其余并无可看,毕竟他自己的道行也就那样,讲不出什么也看不到什么,所遇之人大致也与他差不多,名为修行实为糊涂懵懂之辈不少,有所了解也无非略知皮毛,单传的不会外传,密修的不会公开,真有高人也未必会对他讲,讲了也未必听得懂,不如不说。

顺便再说一句,自人类有历史记录以来,绝没有真修之人抽烟的记载,比尔波特若想修行,不妨把烟戒掉。

中国能否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既然前几本观察中国的书籍都写了评论,那么罗谷的不写说不过去,何况他的《低端中国》也写得不错。和山田泰司、派屈克相同,他也聚焦于中国底层的农民工,但他的调查样本主要放在贵州省荔波县炳花村的莫家人,记录了他们二十年间的生活变化。但因为《彭博商业周刊》的职业特性使然,罗谷的书更能看见国家的宏观政策以及经济调控,在与政府官员、智库专家、大学教授、学者、NGO、大公司高阶主管的对话与访谈中,社会的发展脉络与产业转型更为清晰,变革当中的阶层矛盾与利益冲突也脉络分明,使得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与现实处境读来有迹可循,体制性的不公与压迫显而易见,比如已成顽疾的户籍制度及土地所有制,以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发展失衡与留守儿童等问题。他对广东深圳、东莞等地农民工自发自为的罢工抗议也多有提及与探讨,但这些内容明显违反中国国情与社会主义发展形象,所以在此也不多作论述,读者自查。但是作者明确指出,如果中国不找出一套办法让农民工融入城市,并确保他们不沦为二等公民,中国的经济成长就不可能永续发展。而在中国已处于发展转捩点的当下,以往的经济成长模式早已不继,当人口老化、产业链转移、AI技术升级带来工厂生产自动化造成失业潮等问题官方若不能妥善处理,无法成功转型为精密技术的高附加值经济与高质量的服务业,并还以人民在宪法中应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同时在内需上促进人民消费力的提升,那么中等收入陷阱无法避免,中国不是走向经济困境而奄奄一息,就是因各方利益受损而引发各种危机重叠共振陷入社会动荡不安的结局。

我赞成罗谷的观点。如果政府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成为问题本身,成为社会发展的最大阻力,那么岂止掉入陷阱,而是将堕入深渊。 

不过此书的编辑严重失职,书里出现多处彰明昭着的低级错误,实属不该。比如中国的农民加上他们的家人数以千万计,约占中国全部人口的一半,如果约占中国全国人口的一半,就不可能数以千万计,因为中国人口约十四亿。再比如号召全国工共知识分子,此应该为公共不国这一切目前差不多已经走向末尾应是不过也协助我做了布少报道应为不少。

不过瑕不掩瑜,此书学理兼备,值得一读。最后要说的是,《低端中国》有吴介民(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所研究员)写的序,他指出中国快速发展的一个公开秘密是对农民的剥削,大量农村待业人口进入中国东部与南部城市工业地带成为领基本工资的农民工。他所谈及的这些事实我不否定,但我要补充的是,吴介民并不诚实,因为大量的农民工进入的正是台资企业或有台湾资金的合资企业,任何一个了解富士康十三连跳事件的人,都不难想象这些血汗工厂的残酷压榨,无情剥削,为非作歹的绝非一家,台资何尝不是利欲熏心为虎作伥。而这一点身为台湾人的他并无论述,哪怕书中多次提及。

 

大路朝天 各走一边

看完《低端人口》与《不存在的三亿人》后,再看什么书就颇感踌躇——倒不是书太少,而是书太多难以抉择。但或许是长期看书养成的敏锐,又或纯粹只是运气,我选择了张赞波的《大路:高速中国里的低速人生》。其实我对作者一无所知,对书写得如何也并不清楚,为此我还专门上豆瓣查询,结果却是很奇异:台版书没有任何资讯,大陆版倒是有介绍,但是既不能打分评价,也看不到读者留言,这种情况我还是第一次遇见,通常都是毁尸灭迹(直接删除)或者关小黑屋,留着这样一个标本做什么呢?砍头示众吗?或许,这又是一部不被大人物乐见的书籍吧,我想,但这样的书却越禁越有兴趣,倒是非读不可。

果然不出所料,当真写得精彩。几十万言的书,两个晚上皆读到凌晨三点半,看得我是感慨万千,辗转难眠。平心而论,前面两部讲述中国底层民众的书已是写得非常不错,但这本同类型的纪实著作依然读来让我震撼,水平明显更胜一筹。其中有些篇幅给我的阅读体验,直逼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经典大作《二手时间》(这本书我是五星评价,非常推荐)。而我之所以感受颇深,倒不仅是张赞波活灵活现地勾勒出高速公路建设工地上的芸芸众生相,三教九流、黑白两道,贩夫走卒,衙吏官差,经理老总,更在于这芸芸众生里的许多人,其本身就久经坎坷、饱经世故、遍尝沧桑,讲出来的亲身经历与人生故事,自带融合个性的独特感受,或是装模作样,或是发自肺腑,如何不能触动人心呢?毕竟他们的遭遇,就是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日常,读起来是血脉相连的感同身受,无论是辛酸无语,还是啼笑皆非。试问,皆知农民工辛苦,但有几人能写得这样情真意切呢?皆知搞工程的贪污受贿,但谁又敢直言不讳地记录在案呢?皆知官官相护,但又有几人能挑开黑幕说亮话呢?皆知现实社会矛盾丛生,民怨沸腾,又有几人能不畏风险地直抒己见呢?就此而言,张赞波岂止写下了这些失语者的声音,更是记录了时代变革里的真实场景,传统与现代的对撞,人心与道德的冲击,成就与代价的得失,真实与荒诞的失调,在官方的宏大叙事充天斥地的情况下,历历在目,弥足珍贵。

 

本以为,高速公路的修建过程很枯燥,但张赞波却写出了一个风波不断兼光怪陆离的江湖,让人触目惊心,也让人大开眼界,正如此书台版介绍所节选的某些片段,颇值得转发在此,以供读者品鉴:

 

是的,這條中國式高速公路摧枯拉朽般地成長,與此同時,伴隨著各種頻繁發生的工安事件、抗爭、起義、上訪、黑幫介入、甚至是死亡:「媽的,修高速公路就跟打仗似的,動不動就搞死人。」

 

伴隨著產業鏈條上自上而下的層層盤剝和壓榨:「發大財的人是你們這些搞工程的人,你們吃肉,我跟著喝湯唄。」

 

伴隨著不同利益方之間的應酬和博弈:「此次衝突屬於大水沖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識一家人的人民內部矛盾,現在穩定壓倒一切,咱們私了吧。」

 

伴隨著建築品質的偷梁換柱和形形色色的公關:「據說那個電話是從北京打來的,他媽的真沒想到小小的十九標,竟然有這麼牛的關係!」

 

也伴隨著修路者背井離鄉的無奈、發生在底層的戀愛、性和娛樂:「可不是嘛,有句話這麼說的,『民工們去橋頭堡,項目部往市裡跑,領導們把二奶包』。」

 

更伴隨著山河、歷史和文化破壞殆盡:「這筆巨額的賠償金究竟出自何處?」他笑了笑,回答我說:「那還不是國家買單!」

 

怎么样?不错吧,众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能在歌功颂德的震耳欲聋、涂脂抹粉的目眩神迷及谄媚希宠的马屁连连里看到问题并直率讲出,张赞波的独立、清醒与敏锐让我欣赏。坦率而言花三年的时间同吃共住地记录本已很难,但更难的是看清楚这个社会的本质,洞察被故意遮掩的真相。正如书里的各色小人物,虽然生活艰苦潦倒,有些人却不明白苦从何来,只知埋怨自己的命运太差,更甚者还为罪魁祸首欢呼鼓掌,能不让人啼笑皆非备感荒谬吗?我倒以为,当这些人真能看到此书并看懂此书,中国才有更多希望,而并非修建了多少高速公路与高楼大厦。因为并非条条大道通罗马,也并非所有人都能登上金光闪闪的通衢大道,极多底层民众的血汗人生只是盛世华章的铺路石而已。而且,不仅在于这些小人物能恍然大悟,书里书外的成功人士何尝不需要通过此类著作来自我反省,毕竟就如作者所言,事實上,當高速發展成為這個時代的主題,幾乎沒有人能置身其外:外來者與本地人,城裡人與鄉下人,勞心者與勞力者,權勢者和無權者,既得利益者和被侮辱被損害的人……他們雖然彼此對立,各走一邊,卻不得不共同向前。沒有人能和這條「大路」背道而馳,逃脫它定制的軌跡、方向和速度。

 

不然,路修得再多,发展得再快,也不免车毁人亡。也正如书中人物唐老师的评断:現在這個國家一切都是向錢看,為政者只顧自己,底層者麻木不仁,傳統喪失,道德淪喪。如果還不改變的話,現在的所謂盛世就是末路狂歡。

 

星空下的人心

原以为只读过《星辰继承者》的第一部,再次重览,发现三部皆看过。这于我相当罕见,怎么会出这么离谱的乌龙呢?才看不久就毫无印象,确实不可思议。好在书确实不错,再读只当是温故知新。作者詹姆斯·P.霍根在书里虚构了一个和平、理性、善良的外星种族,意在讽刺人类的贪婪、暴戾与狂热,但也对人类的进取与百折不饶的精神赞赏有加,认为人类只要团结友爱,就能走出自相残杀而毁灭的结局。然而我觉得作者过于乐观,因为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败坏过程,成住坏灭的规律难逃。但詹姆斯·P.霍根的故事讲得不错,设定也很精彩,在逻辑闭环中做到了自圆其说,情节无漏,悬念丛生,伏笔线索的解释都堪称绝妙,既创意惊艳,又严丝合缝,推理与幻想的完美结合。但他所假定的人类趋于大同,全球成立联合政府,却又读来莞尔,通篇都是美国人、英国人与外星人打交道的戏份,连冷战时期的老对手苏联都是只是偶尔露面,遑论其它亚非拉的国家,连路人甲的资格都无。就这一点来说,虽然是遨游太空、飞驰星河的科幻作品,但也难逃国族主义的世俗观念,无论历史如何久远,科技如何发达,能与浩瀚宇宙比拼无垠的,只是人类的愚妄。

 

强国草芥:一位法国记者眼中的北京鼠族

和《不存在的三亿人》的主题相同,《低端人口:中国,是地下这帮鼠族撑起来的》也是通过观察农民工的生存状态,来审视中国盛世天朝的繁荣真相。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恰当之极的角度,因为一个社会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才能反映出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但两书特点各有不同。山田泰司因为是日本人的关系,和中国文化接近,再加之作者是抱以同情的态度来讲述,读来更容易感同身受。派屈克的文风更为犀利,往往能透过现象直戳体制本质,把问题的根源毫不留情地指出。这应该与他的职业相关。作为法国《费加罗报》驻中国的特派记者,派屈克得以经常采访热点事件,接触敏感议题,周旋于官员与各级干部之间,早已看破光鲜亮丽的和谐社会是什么东西,谈及问题更能切中要害。此外还有一点,由于派屈克本身生活富裕,经常接触中国上流社会与中产阶级,使得本已触目惊心的底层生活,两厢比较之下显得更毛骨悚然。不过两书也有共同之处,皆不讲言之无物的大道理,而是真实展现弱势群体的底层生活,以反映城市农民工的实际生存状态。比如地底奇人王秀青的故事,为了赚钱养家,不惜在北京地下管道恶劣的环境中,酷暑寒冬生活十年,读来如何不震撼人心?再有贵州留守儿童自杀的新闻,祖国的花朵如无人问津的路边野草,天生天养自生自灭,读来又如何不心潮澎湃?两书的优秀之处就在于,不仅是让读者停留于感性的认知层面,而是导引到理性思考的层次:为中国改革开放作出了极大牺牲贡献的农民工,为什么成为都市化进程的牺牲品,沦落到如此悲惨的生活境地,这到底是他们个人命运的悲剧,还是国家制度的压迫使然?而一个社会的道德要沦丧到什么程度,才会如此冷酷无情地对待自己的贫困同胞?

盛世蝼蚁:一位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农民工

日本人山田泰司,利用在中国旅居工作的机会,主动结交底层民众,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悲欢,探悉他们的渴望,写出这本读之让人动容的《不存在的三亿人:漂流、贫困、难以翻身,中国农民工的挣扎与悲欢》。

所谓不存在,自然不可能是有什么隐身妙法,而是揭露出中国农民工的残酷现状:虽然人数高达数亿,却在事实上被视之于无物,不是被故意忽视,就是被刻意无视或歧视。他们领着最微薄的薪水,在中国干着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工作,用自己的身体与劳力,维系着社会与国家的运转,却又被城市排挤,被政策打压,被时代抛弃,被行业压榨,如同用完即弃的垃圾,谋生艰难,存活不易。造成这种局面有两大因素:一是因为农民工缺乏文化,更没有什么话语权,难以说出自己遭受的不公,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另一方面,有能力讲述农民工遭遇的知识分子,却多是没兴趣,或是不屑去探讨这一话题,使得农民工成为事实上的透明人。再有,因为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乃是体制性的不公,官方也不乐见这种事情被公开讨论,几方面的因素结合,造成农民工在舆论场中的缺位,成为不存在的人。

此之所以这本书的可贵,就在于山田泰司以友人的身份,抱着为了总有一天能够将中国农民工这种坦然坚毅,视不公平为无物的壮烈人生公诸于世,我大约从十年前开始一笔一墨地详细记录着的理念,写出了中国农民工在时代变革里的普遍状态。他们虽然勤奋、坚韧、吃苦耐劳,为了赚钱养家,长年累月奔波劳碌在工地、仓库、市场;为了节省开支,不惜栖身在待拆建筑,居住于最恶劣的环境,吃最便宜的东西果腹,但他们却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因为个人的命运再如何努力,又有多少能逃过制度的规划与社会的逼迫?

对农民工早已熟视无睹的都市人,会有多少觉得他们的人生是壮烈的人生呢?即便是农民工自己本身,又有多少会觉得自己逆来顺受的人生堪称悲壮呢?无论山田泰司是基于义愤、还是同情或敬佩写下的这本著作,无疑都意味着文明的差距——在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事情里,有着这么多让外人难以忍受的不平等现象,我们是良知泯灭,还是早已麻木不仁?

有句话说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反映社会的文明程度。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其繁荣与发展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农民工的付出。如何对待这些苦苦挣扎在绝望边缘的社会最底层的人,山田泰司交出了自己的答卷。那么,中国人自身呢?希望看过此书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封城四日谈

时值中秋,却逢疫情,虽然封城只有四天——官方说法是静默,至于封城与静默的区别,我的理解是封城就是封城,而静默就是封城期间叫你不要吵,不要闹——比不上广西东兴,上海的旷日持久,但却有不少事值得一说,故作此文。

事后回想,如果当时稍有敏感,其实事先应能做好准备,因为省会贵阳已是疫情严重,形势严峻,而以本城与贵阳之密切相关、频繁来往,疫情传入遵义是迟早的事,属于大概率事件。但当时却是大意了,或者说是迟钝,毕竟这两三年来已是看多疫情封控的新闻,早已见怪不怪,虽然短视频与微博已看了不少贵阳市民——尤其是花果园——的惨况乱象,但确实反应不是很敏捷。

不过,我之所以反应迟钝了些,还有另一个因素,即是家里物资准备充足——此之所谓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自2020年武汉爆发疫情以来,疫情此起彼伏,层出不穷,看多了忍饥挨饿,四告无门的情况,有备无患就是我的理念,也是我的做法,也无数次向亲朋好友提醒,危机意识一定要有,家里物资储存要充足,以备不时之需,而且实际的检验也证明此办法之可行可靠。在这里,我再简单说明一下我的方法,供所需要的网友参考。

以家庭人口为基数,算好每月的消费量,再以食品保质期为周期进行合理采购,定期轮换(消耗已购物资,补充更新物资)这样既有物资储备,又可避免浪费。

米面粮油的保质期多为一年,又是基本的生活消费品,不可或缺,可以家庭的半年需求量为单位储备,逐次轮换补充。

方便食品(方便面、麻辣烫、鸭血粉丝汤、酸辣粉、螺蛳粉等)可根据自己的口味购买,保质期长,可储存两个月的用量。

盐油酱醋等调味品也是基本的生活消费品,可在保质期内,存储三个月的用量。

罐头食品保质期长,午餐肉、水果罐头、红烧肉罐头、八宝粥等等,依自己口味购买,可多储存。

蜂蜜的保质期非常长,营养丰富,可多存储。

冷冻食品如汤圆、水饺也可多储存。这几天封城,我就大量补充了冷冻汤圆,每日做甜酒鸡蛋汤圆当夜宵。

腊肉、香肠、腊排骨的保质期都是一年以上,可大量购买存储。

水果、蔬菜、牛奶、面包无法长期储存,只能随时补充购买。但封城期间,最好购买一些可以长期存放的蔬菜,比如红薯、大白菜、卷心菜、红萝卜、白萝卜之类。

不过这只是特殊情况下的应急之法,并非根本之要。积什么都不如积德,做什么都别做恶,才是生命的本源之道。

话回原题。当官方在910号发布对中心城区实施静默管控3天的通告后,食物补充成为重中之中。其实,以我家食物储存之丰,闭门十天半月都无问题,并不用如此紧张。但这里有两个关键因素,却必须考虑:一、虽然通告只封三天,但三天后若延期怎么办?二、如果超市、菜市关闭,线上也停止购物,政府又不提供补给怎么办?封城之所以会造成人心惶惶,就是因为有太多不确定因素,人们脱离了日常习惯的生活掌控,而处于被动的未知状态,有无染疫不知道,是否密接不知道,一日三餐要安排,日常生计要操心,难免惴惴不安。我看到很多人批判超市抢购的乱象,但有上海、成都、贵阳等地的前车之鉴,很难责怪民众的自保自救心理。相反,把身家性命都押在官方公信力上,才是轻率盲目之举。毕竟一句“相信政府 饿到吃土是多少人的血泪经验之谈。

封城开始,两种物资补充的渠道必须弄清楚,一是线下,一是线上。线下,自然就是超市、菜市,我虽家里物资无虞,但也趁每日可出门购物一趟的机会,前往超市、菜市看看情况。以我家门口的超市而言,物资还算丰富,但价格比往常略高,而且购买蔬菜一定要赶早,来晚就所剩不多。线上,就是网络购物,无论是邻里之间的团购互助,还是超市推出的外卖服务,都应该积极参与。从封城开始,我这里日常在用的美团优选就停止营运,好在永辉超市与初艺面包及时推出了外卖服务,补充食材的压力顿减。封城四日,我在线上补充了两次食材,线下补充了一次食材,虽然明知采购过多,但特殊时期,应是抱着宁可浪费、不可或缺的态度,才是合理安排。万一封城延期而食物断档,才是后悔不及。

谈完物资补充,再来说一下防疫措施——但常规的防疫措施就不谈了,估计各地都是一样,我想重点谈一下做核酸。四日之内(封城三天加延长一天),我这里就进行了三次核酸检测,三次抗原检测。其实,对于我而言,只要食物补充无虞,长期居家倒无所谓,但对做核酸是深恶痛疾,我想很多人应该和我有共鸣。首先,虽然核酸检测是防疫措施,但被捅来捅去确实感受不快,而且心有不甘。再次,从法理而言,核酸是应做还是必须做,网络上有很多专业讨论,议论纷纭。还有,疫情期间的核酸虽是免费,但天下哪里有免费的东西,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再有,核酸与大数据捆绑,简直已成了通行证之类的东西,东奔西走无所不要出示,有必要吗?我必须一再证明自己是健康的人吗?我必须一再证明自己是健康的人,这不是有病吗?这到底是我有病,还是要我证明的人有病呢?

但核酸虽然厌烦,还只能算是皮毛之痒,真正致命的是长期封城造成的经济危机,普通人难以承认。每每封城,就说城市按下暂停键。但工作能暂停、生意能暂停、业务能暂停,贷款与房租能暂停吗?薪水并不会无缘无故从天上掉下来,把人关在家,很多人收入顿减,但每天支出却是硬性开销,而且物价还远高于往常,又有多少人能长期坚持呢?别忘了李克强总理说有6亿人处于平均月收入1000元左右的水平,他们基本是属于不开工就没得食的状况,把这类人长期封闭在家,如果救济不及时而充分,无疑是逼人上吊、催人跳井,但对于旱涝保收躺平无恙的公职人员而言,这些情况能考虑到吗?即便能考虑到,又能真正在政策制定与执行上照顾到弱势群体吗?还是毫不客气地把弱势群体当作不惜一切代价的“代价”呢?

诸多问题,盘根问底,还是回到动态清零的根本决策上来。我非医学专业,在与病毒共存和动态清零的大政方针上,不敢妄议,在此,仅是举出台湾今年的防疫统计数据,来做对比与参考:

重症率仅有千分之二,考虑到大陆的卫生条件与医疗资源不如台湾,即便翻倍,重症率也不过才千分之四,那么,为了这千分之四的重症率,动辄静默封城,拘人在家,短则三五日,长可达数月。百业萧条,市场凋敝,经济困顿,这值得吗?这应该吗?这科学吗?这能长久持续吗?任何稍有常识的人,都不难权衡利弊,做出符合大众利益的合理抉择,我们要的是科学防疫,不是过度防疫,更不是政治防疫。

身处疫区,还得时刻关注疫情发展,以备做好安排。是解封在望还是继续封闭,形势向好还是转坏?是更严格管控还是逐步放开?每种变化都攸关自己的切身安危,不可轻忽。看新闻介绍,本地疫情是因水果市场的商贩去扎佐拿货感染而导致,在水果市场形成小范围的传播,好在处理及时,当事人与密接者、次密接者都被有效管控,阳性确诊者转送贵阳治疗,密接者与次密接者不是酒店隔离,就是居家管控。我所在的小区属于中风险区域里的低风险区,可以在小区内自由活动,但我旁边的单元楼因有密接者或次密接者而被密封管控,居家隔离,生活物资靠物业与志愿者配送,多封两日并多封两日的核酸检测皆为阴性,才解封恢复正常。

此外还有一个情况值得一说,本地一位染疫人员的个人资料被披露在网络,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身份证、手机号、户籍住址、现住址、家庭人员等情况,一览无遗。这不应该是内部资料吗?怎么能随意公开传播呢?但看人下菜的无耻之徒向来很多,若当事人不是无权无势的水果市场搬运工,而是高官显贵,敢这样胡作非为吗?另外,疫情传播当事者家人朋友圈的截图我也有看到,可以说写得辛酸苦楚,连声道歉外,请求大家不要拿小孩出气,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求生本就不易,染疫更非故意,传播更是无心,虽然确实给市民带来不便,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但既然是无心之失,又怎好苛求责备。就算是有气,骂也就骂了,又怎能殃及到小孩呢?非常时期,大家应该相互理解,更应该有同理心。毕竟疫情防不胜防,谁知道下一个染疫的会是谁呢?

平心而论,本次疫情若以国内的情况而言,本地政府处理得还算不错。一是时间不长,封城不过四天。二是物资补给充足,并无出现断档。三是没有过度扰民,核酸检测算是常规项目,且也安排合理,规划适当。我看到有些地方把核酸检测安排在凌晨四点半,而且连续四五天,就忍不住想问候当地官员的十八辈祖宗,这不就瞎折腾吗?一天24小时,早不安排晚不安排,偏偏在人生理上最熟睡的时候来安排,这不就是故意折磨人吗?但当地人对这么不合理的安排居然也逆来顺受而不提出强烈抗议,也让人无话可说。四是因为封城时间短,没出现倒卖物资,图谋暴利,克扣捐赠等现象;也不见办事推诿,相互扯皮等行为,民众普遍还能勉强接受。但话说回来,当前的疫情形势可谓遍地开花、层出不穷、此起彼伏、没完没了,若是动态清零的政策常态化,真能做到长治久安,又不耽误经济发展吗?就以本地而言,倘若被感染者不是几人而是几十人、几百人,那么又会封到什么时候呢?本人在家里又得温习几遍《飞跃疯人院》呢?

又及:本文写完之后,原是想在自己的公众号发出,但连续尝试两天,皆通不过审核。其实,本文仅是客观陈述而已,有什么值得拦截封杀呢?捂着老百姓的嘴巴不让说话,有什么意义呢?联想到看疫情相关的网络新闻,不是不准回帖,就是清一色的回复“支持、赞成、拥护”,不过是被群嘲为“人体复读机”。再有贵阳转运车死亡27人的事故发生后,刚开始在热搜还能看到不少网民的评论,但随即不久就变成清一色的蓝色行动(即以经过网站认证的蓝色加V账号进行洗版、洗地),更是让人感觉到卑鄙龌龊。中国之所以这些本不该发生的悲剧太多,就是歌功颂德的马屁太多,监督批评的声音太少,在公权力不受监督制约的社会,执政者横蛮愚昧,老百姓就要付出血淋的代价。故看到单读在征集此类文章,现投稿一试,看能否刊出。

勿忘世上蠢人多 其实贱货也不少

南京玄奘寺供奉日本战犯本已离奇,然而更离奇的是还要争论到底是供奉还是超度,真是让人啧啧称奇,大开眼界之余复又叹为观止。试问那个文明社会的正常人会做这样无聊又无耻的讨论呢?又有几人敢公开发表这些丧心病狂的言论而不虞被掌掴呢?但这样匪夷所思的讨论不但有,而且还在网络上争执的不可开交,你就知道这些中国人蠢起来能到什么不可思议的程度。

自然,指望智商堪忧的中国愚民明白这些抽象的道理是不容易的,非得要举出几个浅显易懂的例子,或许才能敲开他们的榆木脑袋,虽然以中国人择愚固执的特性,希望不大,但总好过耍猴戏。比如,以色列犹太人主持的教堂,会允许德国纳粹跑来为希特勒祈祷吗?立有除垢法案的波兰,会允许他的国民公开为斯大林举行招魂仪式吗?黑人兄弟的聚会,会包容3k党徒的种族歧视与排外演讲吗?韩国人会欢迎日本军国主义者来宣扬对韩国的殖民统治吗?但凡有点基本的常识,都不难理解这些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是文明社会的底线所在,然而很多人就是会陷入到这些细枝末节的争论上去,还乐此不疲,诚乃愚不可及。当然,这也是精日、洋奴、殖人常用的话术:事实无法否认,就进行扭曲;立场无法维护,就进行篡改;大节无法凭据,就在细节上纠缠。总之就是胡搅蛮缠,混淆焦点。 

其实,在我看来,这个问题之简单,是连这些浅显易懂的例子都不必引援的,因为关于南京玄奘寺是供奉还是超度的争论,就如一个人侵门踏户到你家客厅拉屎,你不挥起棍子打出去,却偏还聚而热议他拉的屎居然不臭,他撒的尿居然不臊,他用的卫生纸非常高级……能不让人哈哈大笑之余,又心生鄙夷并嗤之以鼻吗?此比喻虽然粗俗不堪,但不如此不足以形容这些中国人既愚且贱又垃圾。

最后提一个我虽然感觉非常平常,却也非常有趣,但却把人惹到几乎恼羞成怒的问题,但正因为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几欲让人发狂,更突显问题之价值与提出的必要,即是: 

我颇好奇,安倍去世时争先恐后表达哀悼的中国人,有几人为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祭奠过一束鲜花?

 

南京玄奘寺烧的什么香?

安倍遇刺身亡之际,中文网络乌压压一片表达哀悼之意,但出于个人观点的自由表达,我虽不赞成但也不会反对。同理,倘若有人发表高兴、庆祝的言论,我也自觉没有资格去干预,因为并不了解其缘由。倘若有人家里的亲属是死于日军侵华的暴行,那么我觉得这种幸灾乐祸已是非常克制的举动,并不值得非议,虽然也并不值得提倡。

然而极为吊诡的是,同样出于个人观点的自由表达,发表庆祝的言论,却受到前者的恶语相向,很是让人眼界大开。因为既然是自由表达,断然没有只允许一种声音的情况,更何况这些人平日里不是最爱标榜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维护你说话的权利吗?为何此刻见到不同意见,就一副恨不得赶尽杀绝的鸟样呢?如果说表达哀悼的人自觉比较文明,并认为幸灾乐祸的人极不文明,那么看他们对后者的破口大骂与污言秽语,也很难让人感觉他们有什么文明。 

更妙的是,当张小泉的鬼冢系列 燃遍中华余波未了,又爆出了南京玄奘寺祭拜日本战犯事件之际,这些公知或高等华人们又不约而同的保持缄默,平日里最爱奋力疾呼的口号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也不见了踪影。为何向安倍表达哀悼就这么争先恐后,而在南京大屠杀之地对日本战犯进行祭拜的恶行,就鸦雀无声呢?

我想大概有几种原因:

一、自己人

 

付钱让南京玄奘寺进行祭拜的人(如果是华人),与平日里奋力疾呼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的人,理念相近或相同,这件事不发声,也情有可原。 

二、一丘之貉

对精日而言,在南京玄奘寺祭拜日本战犯的举动,不过是干了他们想干而不敢干的事,如今有人做成,拍手称快还来不及,怎么会出言抨击呢。 

三、奴性深重

对于中国奴才而言,敬畏外国人是主要特征,尤其是曾狠狠屠戮,奴隶,敲掠,刑辱,压迫过他们的外国人,那是跪舔唯恐不急,拍马唯恐不精的。要叫他们来批判祭拜日本战犯的恶行,是不可能的了,但是要替主子辩解,倒是满腔热情,义不容辞,说不定本文发出以后,就能见到这样的留言。

但又问,为何在中国,精日、洋奴、殖人这类人渣为何这么多呢?这自然也有原因。我在前文中就已提及,其实很多中国人并没有什么文明,他们文明的底色无非就是慕强,极习惯于趋炎附势,当然也容易奴颜婢膝。但对于奸诈成性的中国人而言,要坦承自己是奴才是不可能的(正如有几个汉奸能承认自己是汉奸呢),他们总会找些理由与说辞来为自己包装,最常见当然是自由、民主、爱国之类,涉世不深的人确实极容易上当,因为正常人很难想象人会坏到这样匪夷所思,极尽荒诞不经之能事。 

自然,这样的人也不可能有家国情怀,在这类事件上恭默守静,对他们而言不是理所当然吗。

那么,南京玄奘寺供奉日本战犯的事件,应如何解决呢? 

寺院方面只有两种可能:不知道供奉的日本人是何人;明知道是何人而依然供奉。前一种是失职,后一种是犯罪。

当地的监察部门失察失职是明摆着的事,跑不掉玩忽职守的罪名。

但光揪出几个和尚与当地官员来惩处,却无关痛痒。重点是让寺庙进行供奉祭拜的人是谁,供奉祭拜的原因是什么,是个人行为还是有团体、组织所属?只有找出此人或所属团体、组织,查清处动机并施以相应的重罚,才能对国人有所交待。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果不其然,在我的《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文章发布后,又收获了一堆中国人的谩骂。不过我丝毫不觉奇怪:要在中国人之间表达不同的观点,而不遭遇非人的待遇,是基本不可能的。特别是当这种观点又戳中他们的痛处时,那肯定会是勃然大怒到近至发狂,口不择言地破口大骂是不出所料的事。不过让这些中国人难以想象的是,恰恰是他们对同胞流露出来的刻骨仇恨,而对映出他们对安倍的如丧考妣是什么垃圾玩意儿,特别是当胡锡进、金灿荣也纷纷加入对安倍的哀悼之时,你就能知道这种文明是什么让人嗤之以鼻的东西。

更让人为之绝倒的是,当胡锡进、金灿荣、普京都纷纷加入对安倍的哀悼之际,居然还有人把哀悼安倍与否,作为好人坏人的判断依据,你就知道这些中国人蠢起来,能到什么匪夷所思的地步。其实,正常社会,多数人对此是不甚关心的,即便关注,也不会超过了解一则时事新闻的程度,是没有兴趣没有精力或没有时间来参与这些高谈阔论的你争我辩,但对于这些高等华人则不然,他们是断然不会错过每一个炫耀自己内心优越感的机会,而利用机会的最好方式,自然是极力往上爬的同时,猛然用力往下踩。

此之所以安倍被刺身亡,这么多恶言詈语不绝于屏的原因——极多中国人必须通过谩骂诅咒自己的同胞,才能由衷表达对日本人的哀悼与同情,而且非如此不能展现自己的开化与文明。

但以这些高等华人之奸诈、自私与丑陋,以及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特性,要他们爽快承认这一点绝无可能,他们会搬出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不要幸灾乐祸之类堂皇冠冕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以证明自己所言不虚。那么,幸灾乐祸到底对不对呢?当然不对,我就觉得闻安倍之死而庆祝,是极为无聊且反智的举动,根本没有必要,但考虑到此举背后的历史背景,我虽不接受但也能理解,并不会去大肆挞伐沽名卖直。然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倘若幸灾乐祸不对,那么对于充斥于日文网络、英文网络的比比皆是极端右翼言论,比如种族主义言论、军国主义言论、纳粹主义言论,这些高等华人何为不一视同仁的义愤填膺呢?尤其是当这些种族主义的言论恰好是针对于他自身——也就是华人群体时,何以不一以贯之的深恶痛绝呢?本该以牙还牙的全力反击之时,反倒是恬不知耻地扮演起忍者神龟,能让人充分见识到唾面自干的精神为何物。说到底,他们这点能耐,也只能在同胞面前耀武扬威,在洋人面前却是连屁都不敢放一个。我在前文把他们形容成被阉割的哈巴狗,但现在细想起来,就算哈巴狗受到主子的侮辱虐待,恐怕也要奋起反抗两声吧,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些人又怎么比得上狗呢?

 至于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的反驳更几近无聊:你小区有人死了,你打麻将吃烧烤唱卡拉OK,毫无影响。隔着老远的日本前首相死了,你搬出了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讲真,你若看不清一些中国人的虚伪,你就始终不知道他们是什么东西。

 孔子早有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想做或做不到,就不要去要求别人,偏偏这些高等华人,就热衷这些极其无聊或无耻的事情。不过也难怪,双重标准的使用手法倘若不娴熟,这些人是很难在网络混迹下去的。

直道以一、反求诸己、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是文明社会很多人都能理解、接受甚而身体力行的理念,对于极度功利性并早已习惯了见风使舵的中国人而言,确实是难以理解的,即便是能理解也是难以践行的。他们罕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即便认识到了也不会承认,即便承认也多是敷衍,多是自欺欺人一生,害人害己终世。我在前文谈过,很多中国人的文明底色,只是慕强而已,其实并无他物。就比如假使耶稣是黑人,基督教是黑人的宗教,我就颇为怀疑他们有没有这么多的热情参与。

另一件吊诡的事也值得一说,安倍被刺身亡后,居然有极多海外高等华人,表现出对中国民间仇日言论的担忧,认为会对中国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这可是太阳打西边出来的旷世奇观。因为按照我平日里对他们的观察,这些平日里痛骂中国骂得最七情上脸的家伙,是不可能对中国有什么关心的,真要有关心,也不过是对自己的人身安全的关心,而绝非对中国的关心。所以我觉得不可因一己私欲,而阻挡正义的潮流。当下蔚然兴起的大翻译运动,应该竭力把这些仇日言论翻译成日文、英文并广泛发布,做到人所皆知,众所不忘,这是另一种方式的求仁得仁,毕竟排华风潮的巨浪砸到头顶时,套句政治小清新的话,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海外诸君当有牺牲自我而始的自觉。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安倍被刺身亡,若你看到不少中国人搬出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就以为这些中国人比较文明,那么你对这些中国人的认知,还是错之于表面,失之于肤浅。其一这些中国人恐怕难以了解日本社会的反华情绪,以及日本网络上的极端反华言论。其二就算知道,恐怕这些人也不会去教导日本人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至于原因是没兴趣还是没骨气,自己想。其三是看到这些人对安倍身亡倍感哀悼之后,转过身来对同胞的恶声恶行,你就知道这些人实质上是极不文明的,而且也是很难文明起来的。其四你要知道,许多中国人文明的底色,只是慕强,而不是真的有什么文明。其五原因也不难理解,许多中国人对于洋人(无论东洋还是西洋),尤其是曾欺凌过他们的洋人,总是身段柔软、态度温和、模样乖巧的,很难不让人想到哈巴狗这类玩意儿,而且还是阉割过的。其六慕强的反面就是欺弱,就如鲁迅的所说对国民如何专横,向外人如何柔媚,不犹是差等的遗风么。若要让他们了解什么叫强者不足拜,弱者不可欺,是勉为其难的。其七免费赠送陶渊明的一句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甘做别人的孝子孝孙而悲痛欲绝,我是尊重的,但也允许并非亲戚的人们有歌与不歌的权利。其八或许有人问,在别人遭遇不幸时弹冠相庆,岂不是很不道德?然而这世界每天都有很多人死于不幸,比如中东、非洲战乱与饥荒中的难民,如果生命是平等的,为何安倍身亡就要哀悼,这些难民死亡就视而不见漠然以对?当然,生命是平等的,对于这些叶公好龙的中国人来说,也是屁话一句……其九邻也分恶邻与好邻,相较于日本侵华造成的苦难与损失,民间若有些幸灾乐祸的情绪也是能理解的,倒是对这些幸灾乐祸表现出来的仇恨与咒骂,仿佛死去的几千万百姓,并非自己的同胞,而是活该被屠的畜生……其十是网络上看到的一句话,虽然我不尽赞同,但却好过无理谩骂太多,故引用在此:凡是对中国人民友好的,祝福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希望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都是好人,我们祝他健康长寿,友谊长存。凡是仇视中国人民的,想法设法阻止中国发展的,不遗余力损害中国人民利益的,都是我们的敌人,死有余辜,不值得同情。这是中国人民朴素的感情,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信条。我不了解安倍,只能自动归类。

哥伦布发现新中国

我虽吃辣,但《激辣中国》一书并非我的兴趣,在此提及,只是前段时间闹了一个大新闻:

 日前,麥田出版社出版的《激辣中國》,被在中國廣州市中山大學移民與族群研究中心擔任副研究員的原作者曹雨發現,書中內容中若寫道「大陸」,一律被改為「中國」,導致出現「歐亞中國」、「哥倫布發現新中國」等謬誤。麥田出版社隨即公告,《激辣中國》在編輯、校正過程中,出現了重大缺失,將通知各通路下架此書,並回收重製。

 《激辣中國》的作者曹雨18日以「同一個世界,各自崩壞」為標題在臉書上發文,上個月他的書《激辣中國》在台灣出版,這本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雖然至今還沒有收到樣書,但朋友發來的圖片實在令人震驚,「書中所有的『大陸』都被機械式替換成了『中國』,其實我在書裡並沒有用『大陸』來指代『中國』的用法,因為這樣的用法很不嚴謹,我是不會這樣寫的。書中所有的『大陸』,都是指continent的意思,new continent是新大陸,Eurasia continent是歐亞大陸,south Asia sub-continent是南亞次大陸。

曹雨表示,結果台灣出版方就改成了「哥倫布發現新中國」、「南亞次中國」、「歐亞中國」,出現如此離譜的錯誤,明顯是出版方在篡改了作者的原文以後,連校對這樣基本的印前工作也懶得履行,結果就成了現在這副模樣,「這已經不是『疏忽』能夠解釋的了,這是根本沒有職業操守才做得出的事情。

曹雨提到,「本以爲在言論自由的台灣,能夠讓作品以更理想的面貌問世,結果又是這麽一副『殘樣』。

沒經過作者同意而篡改內容,本已鬼祟;何況篡改內容與主旨無關,而是意識形態的強行插入,更見其卑劣。臺灣歷來在國際上以自由民主標榜,但實則意識形態已搞到走火入魔,以極端狹隘偏激形容絕不為過,但這一點很少為外界所知,即便知道,在美國聯合其盟友圍堵中國的大環境下,也很少被國際媒體所報導。台獨也很懂得利用這一點上下其手,對內大搞去中國化,從修改課綱到鉗制異議,無所不用其極。更妙的是,對外卻又裝作被欺淩的苦主,哭哭啼啼在國際上討同情,也誠為寡廉鮮恥之楷模,其醜態與他們向來深惡痛覺的中國化其實並無兩樣,純屬一丘之貉。但考慮到醜態惡行全在其聲稱的自由民主狀態下進行,更見其污穢與下作。這種以非常中國化的方式去搞去中國化,而且還是他們向來鄙視的中國化,又會搞出什麼呢?哥倫布發現新中國這種超級烏龍大笑話,看似偶發,實則必然。 何況再看其事後百般砌詞狡辯的嘴臉,找出各種理由開脫的態度,就不難明白所謂“中國化”是深入骨髓的,去無可去,越去越多。

中国唐山,走向世界

事发已过多日,唐山被暴打女生依然处于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状态下,虽然官方一再声称被暴打女生如今已体征平稳,却仍挡不住已被打死的流言越演越烈。其实要消除这些流言非常容易,但却不是官方所声称的什么不信谣、不传谣之类屁话,而是让体征稳定的被打女生公开出来亮相,或者接受媒体的自由采访,这些被殴致死的流言就不攻自破、政府的诚言就不证自明。然而官方放着这么简单的自证清白的方法不用,却一再以无法证实的声明敷衍了事,要让正常人不起疑窦、不生怀疑,可能吗?更何况唐山官方对前去采访的媒体记者死缠烂打做法,更是让人觉得做贼心虚。贵州广播电视台《百姓关注》记者张巍翰就在短视频里表示,自己遭遇了唐山机场路派出所警察的无端扣留与暴力执法,并还被训斥为太没素质太没文化。记者的天职与工作不就是采访报道吗?如何就成了“太没素质太没文论”?更何况警察的工作不就是除暴安良吗?为何要刁难前来采访的记者?唐山此地是有多少见不得人的肮脏内幕,怕被媒体曝光呢?果然,在我再次去核对记者张巍翰的微博记录时,此条发言已不翼而飞,不知道此事的,恐怕还不知道发生过什么——然而在中国,很多事情不就是这样吗?不知道就等于没有发生过,掩耳盗铃的成语,不就是这样来的吗?

好一本读书利器

KindleiPad伴我日久,功劳甚大,自从纸版书的传统阅读转轨到电纸书的数据通道后,许多书籍的阅览是在它们身上完成,连带还有读书笔记,归纳整理极为方便。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且资源丰富的互联网时代,不充分利用技术优势以提高学习效率,惠益自身,在我看来不但是落伍的,而且也是愚不可及,很是浪费这么多在以前连想也不敢想的便利与好处。但KindleiPad也不是没有缺点,这一点我已在前文提及,比如刺眼与格式不兼容等。而且随着年龄渐长,读书状况也不复如前,以往看三四个小时很是寻常,即便偶尔通宵也不觉劳累,但现在时间稍长——也不过才一小时左右,就觉得头晕脑胀,双目疲乏,非得要休息片刻才可继续。情况严重时还要用毛巾热敷。很明显,这已是用眼过度的预警信号,但读书是生活习惯,不看书是不可能的,但继续如现在这样看书,对眼睛伤害极大,也明显不是长久之计。为了阅读事业的长治久安,研习生涯的本固邦宁,势必要想个办法破解,于是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就迫在眉睫。时值618,多方比较权衡后,敲定掌阅的ireader smart3月白版。

新机寄来,拿到手里的直观印象就是轻、薄、大。有多轻呢?介绍是390克,一开始我还担心手持过重,哪知道拿到手里,非常轻松,单手持阅毫无问题,并且经得住长时间的阅读考验。虽然家里并没有称重器,但是我拿到手里大致估量了一下,也就是一本常见规格的纸版书重量,说不定还略轻。当然,这是裸机重量,如果加上保护套,肯定要略重些,但也在能接受的范围,不至于影响阅读。至于薄,有多薄呢?也就是比硬币稍厚一点,阅读器能做到这样的程度,也可一窥现代科技之发展,轻薄之背后,是工艺技术之扎实。大,就是10.3的屏幕。挑选这个规格,就是为了方便看PDF。用过Kindle的人都知道,在6寸的屏幕上看PDF,简直就是惨不忍睹,根本就没办法正常阅读。kindle所谓的支持PDF,也不过是徒具虚名而已,形同鸡肋。而10.3的大屏,使阅读PDF成为事实,以实际尺寸大小而言,可完美容纳市面上的绝大部分书籍,更何况还可以页面缩放。从正面看,ireader smart3的左侧稍宽,如此设计是为了给手持留出面积,两个物理按键也设置于此,方便就近点击翻页。背面则是现在流行的素皮材质,手感舒适。整体而言,我购买的白色款,外观典雅,造型美观,机身简洁,但浑身上下散发着科技感,很难不让人上手把玩。

谈完外观,就来说实际的使用效果。新机一拿到手,我就把PDFEPUB拷入其中,就是为了感受阅读的直观体验。测试下来,PDF的观看效果,无论是横排还是竖排,即便不说是完美,也可言之为惬意、舒服、爽快。第一是页面能完整地显示,不会如小屏幕那样东差西补,上断下截。第二是因为10.3的尺寸,其页面显示的字体,要比6寸屏幕大出很多,清晰而锐利,极方便阅读,也极大减轻了眼部压力,有利于长时间使用。第三同样是因为10.3尺寸的关系,多数书籍在显示时,其页面四周还有不少空白,可以通过缩放功能或掌阅自带的PDF“重排功能,使页面进一步放大。据我测试,若是缩放功能,PDF一般可放大到110%,本已够大的字体再次增大,我想很多人不戴老花镜也能看得清楚。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无论横版竖版,调整好一个页面的大小后,整本书都遵循同样设置,通杀全本,极为方便。不过重排功能不支持有些繁体版书籍,排过后多是乱码,也不太支持竖版,重排后页面多有混乱,虽然对我而言影响不大,因为通过缩放功能同样可以调整页面大小,但还是希望官方能解决这一弊端,使功能操作更为完善。

PDF效果如此之爽,看EPUB就更无须多言。事实上,我之所以入手掌阅ireader smart3的另一大原因,就是主流格式的全覆盖。kindle不支持EPUB格式,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因为我收藏的书籍,主要就是PDFEPUB,而各大书城售卖的书籍,现在也多是以PDFEPUB为主。kindle囿于门户之见而把EPUB拒之门外,视用户实际需求而不顾,诚为取败之道;而死守小屏幕而不发展大屏幕,也是商业考虑上的一大败笔。我知道kindle退出中国,很多人依依不舍,更还有人如丧考妣地哀嚎文明离去,但中国很大,却容不下一个kindle”之类的痛惜再多,也遮挡不住它不思进取的事实。虽然曾经的kindle是一款开创性的产品,但如今在阅读的体验性与功能性上,早已被国产的掌阅、文石、科大讯飞远远抛离,产品不革新、服务不优化只知道吃老本,如今败走麦城也不甚稀奇,一干人等不顾客观事实的胡吹乱捧也大可不必。

电纸书阅读,我最看重的功能就是读书笔记或摘要,虽然很多人只是用电纸书进行消遣而沉迷于废寝忘食的网络小说,这类功能可有可无,但对有志于通过学习自我提升的人而言,这项功能却是万万不可或缺,而且使用越方便越好。毕竟个体生命有限,且还才智高低不一,不借助前人与他人的思想、生活经验及智慧,不可能开拓视野,更不可能学有所成。贤哲有言,人只能活一次,但看书能让你活很多次。所以每看到令人击节叫好的金玉良言,掷地有声的不刊之论,语妙绝伦的神来之笔,又或震撼人心,催人深思的闳议至理时,那是无论如何也要标记下来分类存档的珍而藏之的。李敖就极善用读书资料,只可惜他生不逢时,看见有用的资料多是生拆活剥,哪怕毁坏书籍也在所不惜。这还是因为李敖有钱,一般人想如此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现在拜科技所赐,用不着如此煮鹤焚琴,机身自带功能就能满足用户所求,这也是电纸书优于纸版书之处。那么掌阅ireader smart3是如何操作呢?它分为标记和笔记两类。所谓标记,就是看中的内容被划线后,自动生成文档保存,后期则可以传输导出。所谓笔记,则是在看书时所做的批注,同样也自动保存并可导出,ireader smart3专有一个学习模式进行操作。但是我在测试标记时,也发现几点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此指出并希望官方能尽快改正:其一是同一本书的标记内容,会生成很多文档,而不是一个文档,这样导出时就必须全选文档,略嫌麻烦,建议同一本书标记划线的内容,全放在同一个文档里,这样也方便查询。其二是标记划线后无法撤销,只能通过笔记管理里的删除文档来清除,平白无故多几道手续,为何不直接安排撤销功能呢,简单快捷。其三是标记内容导出的渠道有限,官方只给出印象笔记和有道云笔记,建议添加邮件导出和数据线导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ireader smart3配备了一支磁吸式手写笔,这对于读书时爱做批注的人来说,真乃如虎添翼。虽然我不常用笔,但也测试了一下书写效果,没想到却体验到许久不曾有过的书写快乐,轮番在毛笔、钢笔、铅笔、圆珠笔、马克笔之间来回试手,随意涂鸦,端的是兴趣盎然。这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笔具却又能达到传统书写效果,而又另具现代科技功能的技术,不问可知对于学习大有裨益。而且从节约纸张的环保观念来看,也是应该大力推广的吧?当然,和传统笔具一样,笔尖磨损后须替换,但价格尚可接受。

ireader smart3另还有许多功能,比如录音、听书、微信传书、无线投屏等,由于我所用不多,此不赘述。整体而言,ireader smart3看书,显示清晰,翻页灵敏,再加外观优雅,用赏心悦目形容绝不为过。64G的内存虽然不大,但也绝不能说小,装上千本书毫无问题,完全能满足日常阅读所需。而充一次电可用数周的时长(官方说是120小时),也极大照顾了读书人的需求。唯有感觉不足的是,在常用功能的安排与设计上,未能充分照顾到读者习惯,稍显混乱,希望官方能在系统里进行合理优化,使之更为简洁、高效、便利。但瑕不掩瑜,以眼下的效果而言,可以说是物有所值。夫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读书人,能不挑款合乎心水的阅读器吗?这款产品可以说来得正当其时,充分满足了我的阅读需求,学海泛舟书山跑马不亦快哉!说来也很感叹,不过二十多年前,哪里敢想象有这等读书利器,而在二十年后,又会发展到什么水平呢?同样是难以估量。我很少对国货进行评论,但我觉得国产电纸书现有的表现,值得我执笔一书,虽然经验及经费有限,所用不过一个品牌,但推一及二,也可知整体的发展水平。Kindle决定退出中国,对国产电纸书而言,是机会,但何尝不是警讯,做得不好,连巨头亚马逊都要折戟沉沙,遑论其它?市场竞争,残酷无比,前有柯达、诺基亚、雅虎、HTC等覆车之辙,国货若能抓住机会,我倒是想看看,以后能发展到什么高度,是否能如今日一样,依然给读书人带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