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1日星期二

有些火车最好永远不要登上,比如《将军号》


这不正是南北战争前夕南方一次令人愉悦的嬉戏吗?巴斯特·基顿的《将军号》就像三K党的集会一般迷人,但不可否认,它没有那么明显的种族主义。我们面无表情的主角约翰尼·格雷在他的淑女安娜贝尔·李以僵尸般的热情爱上他后变得闷闷不乐,同时也证明了除了意外撞大运之外,他在其他事情上一无是处。多么模范的邦联公民啊。 

这部电影笨拙地追求从未完全实现的恶作剧效果,将单调乏味误认为了喜剧天才。片名引以为豪的火车在整部电影中喘息呻吟,就像一匹患有关节炎的驮马,渴望摆脱痛苦。如果有人能让这列失控的火车脱轨,饶过我们所有人就好了。

但真正的受害者是叙事的连贯性。《将军号》摆脱了情节和人物发展的负担, 就像拖车上被扔下来的许多流浪汉一样。事件的发生令人眼花缭乱,逻辑摇摇欲坠地悬挂在车尾。每个片段都像橡皮泥一样拉伸着可信度的边缘,在短暂的用力后断裂成无形的一团。

我们所谓的主人公约翰尼·格雷,与其说是一个戏剧人物,不如说是一个人形空洞,像黑洞一样空无所有。他随着环境的变化飘忽不定,不像一个英雄,更像是偶然事件的俘虏。他深爱的安娜贝尔·李为了奖励他的勇敢,不断踢他情绪高涨的下体,但他这个呆子还是不断地爬回来,等待更多惩罚。他们的关系是一种惯性的练习,既不前进也不后退,而是僵化在无止境的循环中,无处可去。

基顿本人似乎也在这个作品中飘忽不定,努力从周遭愚蠢的废墟中挽救最后一点幽默的光芒。他冷静的神态不是坚定的决心,而是顺从,一个演员正在履行合同义务,而不是追求激情。他面无表情的悲哀反映了一个艺术家内心的痛苦,他被工作室妥协的枷锁紧紧束缚,创造力的火焰被层层商业利益所扑灭。

《将军号》少数视觉上华丽的镜头就像给猪涂了口红,为核心仍然丑陋的叙事蒙上美丽的假象。熟练的电影摄影提升了每个场景,但总体上仍不及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之和。最后,我们得到的是一个弗兰肯斯坦式的怪物电影,它是用其他更出色电影的废墟粗暴缝合而成。它摇摇晃晃地踉跄前行,被驱使着前行,但从未真正活过。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白痴式的叙事,充满了喧嚣和愤怒,却没有任何意义。事件连环发生向不可避免的结局,但没有令人信服的因果关系。《将军号》只有在零星片断的评估下才显得成功;任何试图解析更为宏大叙事的尝试都只能揭示其中散乱磨损的粗糙线条。这就像电影中一个醉汉对酒吧高脚凳的毫无目标的独白,无疑段段出现趣味,但对清醒的头脑来说则乏善可陈。

所以,喝上几杯烈酒后,就排上这场灾难的队伍吧,祈祷你还有足够的判断力在这场混乱中获取些许乐趣。然后立即将其从记忆中删除,我们将永不再提这些虚度的时光,而是将它们永远封存于潜意识的深处。有些电影火车最好不要登上,以免它们将我们带往单程前往遗憾的旅程。下一站:仁慈的遗忘。

2023年10月28日星期六

无知之幕——启蒙之路还是信仰的盲目跳跃?


罗尔斯原初立场中的轻子,均匀分布得犹如电饭煲里的稀粥。他的无知面纱,不透明得就像一周前才刚铺设的水泥。然而,他的差异原则却像过熟的菠萝蜜一样从缝隙中渗出,不平等的卷须以埃舍尔迷宫般迷人的不合逻辑方式蔓延开来。

罗尔斯认为,正义应当公平——强迫青蛙吃辣椒般的公平。他声称,理性的政党会在幕后选择他的原则。但理性犹如理想气体定律,不是从经验中推导。假如各方像天王星大气中的甲烷分子,他们可能会将罗尔斯的原则炸入奥尔特云中!

有人说罗尔斯呼应了康德的目的王国,但目的王国是个神秘的地方,犹如埃尔多拉多或迪士尼乐园一样。不如将罗尔斯与孔子比较——他关于责任的言论就像《诗经》一样甜蜜而空洞。或者在庄子眼中,他知道原则是脆弱的蝴蝶,对汹涌社会浪潮来说过于娇弱。

绝对命令?这不过是白日梦,比认为理查德·尼克松能像蜘蛛侠那样粘在天花板上更不实际。罗尔斯声称自我优先于更大利益,但自我是一种幻觉,是生物反馈循环。现象是相互依存,如古筝乐曲般和谐。

罗尔斯认为社会财富应平等分配, 除非不平等惠及最弱势群体,犹如罗宾汉在舍伍德森林重新分配黄金。但我们如何衡量优势?喝茶的贫困隐士,视野远超追名逐利的富商。外在财富如露珠转瞬即逝——钱财易散,声名犹如蒙尘丝绸褪色。最好分享内心善意,培育慈悲之心,如雨后嫩芽初生。

有人批评罗尔斯是脱离现实的纸上谈兵,犹如漂浮乡间的热气球。然而,若形而上学是热气球,经济学就是泄气的垫子。市场无法带来完美正义,犹如河流无法向上流淌。科斯和哈耶克理论在现实世界的摩擦中失效,如被洪水淹没的发动机。

罗尔斯认为自由优先于经济平等。但自由和平等就像量子纠缠在一起,两者都无法在没有对方的情况下被定义。真正的自由不在于个人权利,而在于将原子化的自我融入集体归属。想想我们的近亲倭黑猩猩,他们通过性行为解决冲突,公平分享群体资源。也许我们应从丛林而非象牙塔汲取智慧!

归根结底,罗尔斯的原始立场是一个有用的思想实验,犹如爱因斯坦想象骑在光束上的场景。但是,其对理性的依赖局限了社会应用,正如纯逻辑无法解开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脱离实际的原则将变得陈腐脆弱,犹如毛主席曾援助非洲国家的咸干鳕鱼。正义需要情境智慧,犹如决堤的河水滋养周边土地。

抽象规则难以取代明智灵活的心智指引。我们最好效法李白,畅饮大自然的甘泉,而非做簿记核算权利义务。正如老话所言,让百花齐放”——当然,过多自由可能导致杂乱无序。我们必须仔细修剪,剔除掩藏权力游戏的真理概念。那么社会便可如春天草地上绽放的野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2023年10月26日星期四

爱得太多而活得太少


根据一些可疑的消息来源,斯蒂芬·茨威格曾经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作家。他也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他从不认为自己重要到可以向别人讲述他的生活故事。对我们来说幸运的是,他改变了主意,写了这本绝对非凡的书,《昨日的世界》,它不仅仅是一部自传;这是对失落世界的长篇哀歌,是对体面、宽容、人道主义以及艺术和文化事业的价值观的证明;它也是,或许你不禁会想到,一封非同寻常的动人的遗书,尽管有 450 多页长。

茨威格带我们领略了他的特权和国际化生活,从他在维也纳的童年,在那里他享受了时代最杰出的文学名流的陪伴,到他在欧洲的旅行,在那里他见证了帝国和意识形态的兴衰 . 他是泛欧文化项目的热心者,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勇敢而直言不讳的和平主义者,也是纳粹迫害流放的受害者。他也是一个敏感而多愁善感的人,患有抑郁症和焦虑症,并且从未完全适应现代世界。

《昨日的世界》这本书,我该怎么说呢,或许可以这样介绍吧:任何对创造性想象和知识生活、历史对个人生活的残酷影响、对从未有过的黄金时代的怀旧,以及对一个拥有一切却不快乐的人稍有兴趣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茨威格的艺术总是谦逊的,或者说并不自我揭露。通过阅读他的作品,你所能自信地谈论他的是,他显然是深思熟虑、高度敏锐和富有人情味。这本回忆录不仅强化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可以加上谦虚的成分),还告诉我们很多让他痛苦不堪的世界。

茨威格的文风优雅婉约,见解敏锐深刻,轶事趣闻趣味启迪。他的书是一部怀旧和自怜的杰作,是一幅爱得太多而活得太少的人的肖像。这也提醒我们生活在一个比他的世界好得多的世界是多么幸运。

2023年10月23日星期一

禁果与青春的痛苦


我曾经问一位资深影评人,要写出一篇精彩绝伦的电影评论,最重要的技巧是什么?他思考了一下,然后用一种半真半假、语重心长的语气说道:“年轻人,永远要记住,你不能让任何事实妨碍你睿智的观点。

我默默记下了这句至理名言,并在写今天这篇关于经典老片《毕业生》的评论时,把它贯彻到底。因为要在900字的篇幅里面讲清楚这部优秀作品的每一个细节简直是mission impossible。但只要我牢牢抓住主题,无视那些碍事的小事实,美妙的文字就会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

这部1967年的老电影讲述了一个中年妇女和一个毕业生之间微妙的感情故事。但它的真正主题其实是成熟。成熟,对每一个步入社会的新人来说,都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坎。今天的青年人也一样,他们刚从象牙塔里出来,就迫不及待地想去成熟,殊不知这份成熟能有多苦涩。

电影的男主人公本杰明就是这种典型。一个刚离开学业的书生,自以为已经是个成熟的男人,却仍是个情窦初开的毛头小子。他爱上了一个中年妇女,在这段禁忌的恋情中体会到了情感的痛苦与快乐。影片巧妙地运用了这个成熟仪式的隐喻,批判今天那些心高气傲的青年人,他们以为自己无所不知,却还是些目中无人的莽夫。

当然,我不能透露太多情节,毕竟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就是发现惊喜。这也是我们吹毛求疵的影评人应该牢记的——不要剥夺观众猜想和探索的乐趣。让我们把精力集中在影片的技巧上,那永远是影评的灵魂。

电影《毕业生》的摄影可谓超凡绝伦。从标志性的开场分光镜头,到结尾朦胧的水下场景,每一帧都经过精心构图,蕴含着充沛的象征意义。如此宁静怡人的美学已在当今忙乱商业化的电影中消失殆尽。我们应当珍视这部杰作留下的视觉印象,正如我们珍惜逝去时光隽永的记忆。

当然,鉴赏一部优秀的电影绝不只停留在表面技巧。更重要的是,它能否触动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这就是《毕业生》的最大魅力——它用温暖、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美好而脆弱的灵魂画卷,让我们在浮夸喧嚣的电影世界中,找回久违的宁静与感动。

一部好的老电影就像一位睿智的老师,用他丰富的人生经验指引我们走过困惑迷茫的成长道路。作为一名忠实的电影爱好者,我时常在今天流水线式生产的商业片中感到失望。那些缺乏灵魂的画面只能喂养我们肤浅的视觉,而无法滋养心灵。然而每当我重温像《毕业生》这样的经典老片时,犹如在沙漠中发现一汪清泉, 那熟悉的电影魅力从未令我失望,总是能深深触动人心。这即是我推荐它的理由。

老到可以当他母亲,醉到可以当他情人


男孩遇见女孩。男孩跟踪女孩。男孩睡了女孩的母亲。1967年上映的《毕业生》描绘了本杰明·布拉多克迈入社会后的迷茫心路,一头扎进与已婚酒鬼罗宾逊夫人的怀抱。如此典型的令人感动的成长故事,又有谁不为这禁忌的浪漫喜剧心驰神往?

自银幕首次映入达斯汀·霍夫曼朦胧睁大的双眼,便流露出对上流社会虚情假意的失望与幻灭。他很快在暴风雨中寻得一隅栖身之地——罗宾逊夫人凄楚悲怆的怀抱,她的形象由安妮·班克罗夫特完美演绎。世间何处还有这般扭曲的柏拉图之爱,建立在谎言与刻薄之上,却又反复纠缠不清?

本杰明青涩稚嫩的社交笨拙,与对罗宾逊之女伊莱恩的痴心妄念,牵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弦。他的执著终获回报,在伊莱恩婚礼现场英勇搏斗,成功将少女拐上巴士,西蒙与加芬克尔的经典民谣《寂静的声音》随之响起。多么完美的跟踪狂终成眷属结局!

《毕业生》精准捕捉了后青春期迷茫的时代精神,在季节性抑郁症成为流行语数十年前。本杰明毫无方向可言,就像每一位手持学历的新人,茫然地思索人生定位。罗宾逊夫人的酗酒与对现实的绝望,道出了富裕家庭主妇们光鲜背后的心酸。又有什么比与一个几乎陌生的人匆匆结合更能证明年轻轰轰烈烈的爱情?

《毕业生》的标志性画面、经典配乐,与罗宾逊夫人,你是在诱惑我吗?”等金句深植人心,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这部具有颠覆意味的电影,通过将平凡生活制造的荒诞感叹出人生的真谛——爱情、目标、成长,都不会如我们所愿。

所以,当您需要喘口气时,不妨重温这部老片。您会跟随剧情欢笑,也会为人生无常潸然泪下;青涩的初恋正如初春的樱花,美好而短暂。只是切记,勿效仿片中任何不健康的人际关系。罗宾逊夫人最多也只能算目标的对立面。《毕业生》提醒我们,成年之路没有捷径,我们都在顺其自然地蹒跚学习。人生不都需要一点小小的缺憾吗,才更有滋有味?

日落褪色:碎星大道上的黯淡梦想


死人不会告密。除非,他们像日落大道里的鬼魂乔·吉利斯那样,从坟墓里讲述它们。这次穿越破碎梦想大道的迂回之旅,格洛丽亚·斯旺森饰演的失意默片星诺玛·德斯蒙德,像风暴中抓住救生圈的溺水者, 紧紧抓住些许虚妄的荣光不放。

我们第一次见到吉利斯时,他脸朝下漂浮在泳池里,讲述着这段扭曲的痴迷与幻觉之旅。故事倒叙到吉利斯还是个身无分文的B级电影编剧,不得已只能像集市上的廉价货,把自己的作品兜售给投资公司。机缘巧合下,他闯入了蛛网遍布、剧院化妆品味浓厚的女主诺玛·德斯蒙德的老宅。起初吉利斯只是为了收回德斯蒙德名下的豪车,但很快在我准备好特写镜头了的让步下,他被说服帮忙润色德斯蒙德那部糟糕透顶的剧本《莎乐美》,作为德斯蒙德重捞昔日明星地位的救命稻草。一个穷苦作家还能怎么办?只好搬进这阴森的哥特式宅邸,靠这位在虚妄与疯狂之间摇摆的女人维生。

吉利斯沉浸在德斯蒙德怀旧的世界,穿着丝质睡衣在泳池边打扑克、和她的管家马克斯做伴。我们感觉他正和许久未进食的鲨鱼游泳。马克斯怀着慈悲的残酷,纵容德斯蒙德的妄想。与此同时,吉利斯只是假装修改剧本,实则暗地里根据这荒诞情节向代理人构思小说创意。

德斯蒙德用戏剧化的爱意释放和奢侈礼物淹没吉利斯,认为自己终于找到灵魂伴侣。但只有在光线柔和时,吉利斯才将她视为“50岁的绝佳女人。阳光下,她是支离破碎的废墟,拼命抓住她想象中的世界,那里的镜头永不停转。

吉利斯请女友贝蒂来访,剧情急转直下。诺玛嫉妒地大喊:明星是不会被抛弃的,这才是明星!”在狂热的占有欲中,她试图自杀,马克斯和吉利斯把她从泳池中拖出的慢动作镜头充满超现实和怪诞。

马克斯和吉利斯焦虑地守在诺玛床边等待医生,而她则华丽地穿着悼念礼服缓步走下楼梯,在电影高潮戏剧性的结局场景宣称我准备好特写镜头了。她像无声电影的反派,坚决地朝吉利斯逼近,而他则惊恐后退。镜头离开时,我们只听见了枪声的恐怖回响。

就这样,这出扭曲的好莱坞悲剧落幕了,留给我们一种廉价梦工厂的难以下咽的苦涩。吉利斯称诺玛为扭曲的多愁善感女人,但真正形象扭曲、时间错乱的,是比利·怀德的导演手法,以斜角摄影和表现主义阴影。《日落大道》是一段死人讲述的龌龊故事,像条蛇一般蜿蜒穿过失落时代的幻影,那时胶片还是可燃的硝酸盐,梦想则燃烧殆尽。这苛薄的好莱坞哥特风将让你如破碎的木偶一般跌跌撞撞,近乎窒息地踉跄着离开它黑暗的世界,渴望空气与光明。银幕变小了,但怀德确保诺玛的精神错乱依然巨大可怖。

2023年10月17日星期二

兰花与火焰:逝去看似永恒


面对这部小说,我们首先不得不直面生命的本质与意义。生命究竟是由α粒子还是β粒子组成?生命之河到底流向何方?生命树的根会不会融化在绝对零度?这些问题让我陷入了迷雾和思考,我仿佛听到了DNA双螺旋结构发出的嘤嘤细语。

小说中的主人公Petronius让我联想到热力学第二定律。他的智慧和幽默犹如熵的增加,让罗马的秩序趋向混沌,却又在混沌中产生出更高级的秩序。而尼禄皇帝则是典型的不可逆过程,他的暴政推动历史的大轮转,却也在瞬息万变。人生如同热力学,在离散中呈现连续,在无序里寻找秩序。

ViniciusLygia的爱情则彰显了相互作用力的奥妙。它跨越种族与境遇,化作引力牵引彼此的心灵与肉体。爱情如同引力,它的力场范围内,一切物质与时空都被扭曲和改变。Lygia的美貌犹如光子,既粒子又波,在Vinicius的视网膜上不断散射和干涉,激发起无穷的化学反应和生理反应。

小说中浓烈的基督教意识形态则让我联想到权变定理。基督教信仰如同电场,它产生的动量可以改变人心中惯性思维的方向。Pilates的权力在基督教思想的作用下日益衰退,犹如电势加速衰减,最终沦为零。罗马的道德与价值在基督教的推动下也发生了质的变迁,这与相变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上,《你往何处去》这部小说就像是一个混沌系统,其结构秩序之下蕴涵着无限的隐喻与联想。它以纵横交错的人物关系与丰富的历史场景勾勒出生命的意义,并引发读者对人性、爱情、意识形态等深入的思考。这部小说实为人生百味,值得我们细致品读。

2023年10月16日星期一

抱歉,福克纳,这本书才是不幸的总和


亲爱的读者,你们要抓紧你们的帽子,因为我们即将开始一段文学失望之旅,与我们同行的是威廉·福克纳的“杰作”,《喧哗与骚动》。剧透警告:这根本不是什么杰作。

让我们从结构开始吧,好吗?福克纳把小说分成了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由一个不同的人物叙述。就像他不能决定谁是主角,所以他就决定把他们都扔给我们,就像一群贪婪的海鸥为了一块发霉的面包而争斗。不断变化的观点就像是在喝醉时试图玩抢椅子游戏——令人迷惑、头晕目眩,最终不尽如人意。

说到不尽如人意,让我们来谈谈福克纳的文风吧。客气点说,就像他吃了一本词典然后把它吐到了页面上。句子很长,复杂,充满了晦涩的词汇,即使是最博学的读者也会摸不着头脑。就好像福克纳试图用他自己都听不懂的话来智取观众。好吧,让我们承认,你赢了。

现在,再来谈谈人物。哦天哪,我从哪里开始呢?他们都像一场黑死病一样讨厌。康普森家族是功能失调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必须缺乏任何可取之处。相反,他们是一群爱哭、自私自利的小混蛋,他们更关心自己的悲惨命运而不是真正做些什么改变它。他们让《小熊维尼》里面的屁屁熊看起来像派对上最开心的那个。

我们还不要忘记福克纳对种族和性别的看法。他对女性的描绘要么是处女,要么是妓女,没有介于两者之间的。我猜他错过了女性是复杂的、多方面的生物的备忘录。至于他对黑人角色的刻画,好吧,我们只能说它并不完全开明。它们要么顺从要么暴力,这就像说所有的狗要么是哈巴狗要么是攻击犬,这种懒惰的写作不令人反感才怪,怪不得今天的美国兴起了“黑命贵”。

不需要我多说了,《喧嚣与骚动》就是一部自命不凡的乱七八糟的小说,它试图深奥,但最终却像家用马桶一样浅。福克纳的写作风格不必要地复杂,他的人物像牙科手术一样吸引人,他对种族和性别的看法像中世纪的地牢一样开明。我不会向我最大的敌人推荐这本书,除非他们正在寻找治疗失眠的方法。

2023年10月13日星期五

红与黑的倒影:对经典反传的玩味阐释

“幸福的家庭极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但对于书籍呢?确实,每本卓越的著作都散发着自己独特的精髓。司汤达的巅峰之作《红与黑》便是如此,燃烧着个性的熊熊烈火。然而,单凭文字,怎抓得住其颠倒的本质?只有颠覆传统的阐释,方能探究其扑朔迷离的心灵。

来吧,我们戴上透视镜,跨入倒影之界,在那里上下颠倒,一切皆无迹可寻!

“风格即人”,古老的布冯如是说。然则此书为何人?黑红相间之装的绅士!亦或红黑相搭的衣着?无所谓了,他念念换形,章章不同。变幻莫测的悖论定义了他的风格:从浪漫骗子到悲剧英雄,再到浮华名利的追逐者,又从于连到玛蒂尔德至德·雷纳尔。

情节摆脱了一切时钟般的连贯性,就像一头喝醉了的驴子,毫无定数地从最尊贵的沙龙蜿蜒到最卑微的贫民窟。命运之轮反复无常地骤起骤落,将角色轮流升入云霄又跌入谷底。在机缘巧合流沙般的变幻中,无论读者还是人物都难以立足。

“人生如戏,世人皆为演员。然则此剧何戏?悲喜剧交错,闹剧掺杂感伤。起承转合混为一谈,难分难解。帷幕启幕,卧室鸡飞狗跳;帷幕落幕,激情背叛。情欲撞上讽刺,阴谋与懵懂碰撞。读者在同情与嘲笑,认同与批判之间不停地摇摆。情绪跌宕起伏,宛如铙钹的回响。

内容如此颠覆,以至于直立进入的读者,将侧身退步离开, 头晕目眩,思绪天翻地覆。热情变为暴躁,浪漫沦为老鼠。正统秩序摇摇欲坠,神坛塌陷,昨日之常识成为今日的荒谬。

如同一道永恒的迷,每段话均兼具着同等比例的深刻与浮夸。热情的真挚与虚伪的等级激烈碰撞,禁忌的纠葛与对存在的探询交织。人的尊严与荒谬的仪式交汇。悲苦的宿命伴随愚蠢的把戏,超脱的真理隐藏在其中。顿悟之言藏匿在悲情中,对生命的眺望则来自孤独与焦虑。悲凉中见证人生,困惑中领悟真理。

在这个颠倒的国度里,结局成为起点。所以,让我们结束这反传式的阐释,完成这异想天开的探险。《红与黑》是一面多面镜,折射扭曲着世态舞台。欲抓住其怪诞之美,如同要抓住流水,钉住果冻。这本书既令人陶醉,又让人迷惑。所有走进这面镜子的人,脱出时定会倒置迷茫,打开思维。因为这正是司汤达的恩赐——无论赞美还抑或批判,都难以穷尽其变幻莫测的魅力。它将永远是文学史上一笔叛逆的鲜红墨点,难以抹去,难以磨灭,却造就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开启了颠覆传统的新视野,成为黑白立场中最跃然的红色重彩。

2023年10月12日星期四

《双重赔偿》:一锅无聊得发霉的阴谋大餐


就像被遗忘在储藏室角落几个月的面包一样,《双重赔偿》这个所谓的经典之作,早已发霉变质,散发出无聊和陈腐的气味。导演比利·怀德试图用阴暗惨淡的电影手法来掩盖剧情的陈旧,但高调的摄影技巧完全盖不住这烂透了的脚本已经腐烂发臭的事实。

男主角沃尔特·内夫自以为是计谋大师,设计骗保险金的完美犯罪计划,但他的智商恐怕不如一头猪猡。他居然会相信费丽丝那个打着最性感女人幌子的二流 femme fatale,简直是脑子进水。这对绿茶蠢货居然妄想可以玩弄保险系统,实在是狗皮膏药黏错了门儿。他们的所谓完美计划纸上谈,一碰就散得粉身碎骨。

看着内夫和费丽丝这对笨蛋情侣用三流情话调情,设计杀人骗保险的蠢计划,就像看着两个没上过学的白痴儿童觉得自己发明了火箭科学原理。你百分之百确定,他们的破计划最后一定会像模型火箭一样在半空中爆炸。

最悲剧的是男女主角的表演。弗莱德·麦克莫里的木讷演技就像一棵即将被白蚁侵蚀殆尽的老树,而芭芭拉·斯坦威克似乎认为睁大眼睛就能勾引所有男人。他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就像两个塑料人偶被胶水粘在一起。

角色间干巴巴的对白就像高中生的作文作业,令人啼笑皆非。费丽丝念出我恨他,我厌恶与他同床,全无一丝真情实感,就像在读纸片人的台词。内夫哑着嗓子念出低劣的硬汉台词,听起来跟曝晒过头的面包一样干巴。

最大的罪人还要数爱德华·罗宾逊的夸张演出,他嚼雪茄的样子仿佛要把下巴骨头嚼碎。他戏里戏外都在贬低男主角是笨蛋”“白痴,搞得跟闹剧演员一样令人肉麻。我都等着他啪的给内夫一巴掌然后喷他一脸水。

我还没提那拖沓得像蜗牛爬行的故事线索,乏善可陈到能催眠。剧情拐弯抹角比麻花还多,但没有一点惊喜。看到最后简直是对观众意志力的考验,要不是想看个结局,早就该昏昏睡去。

简而言之,《双重赔偿》这部所谓的经典,不过是摆着华丽外衣的空心陶瓷偶,外表煞费苦心,内里一文不值。我本人很享受高质量的老电影,但这部不过是导演的噩梦成真,电影史的污点。它不值得任何评价,即便半星也是过誉。除非你是午夜电视的常客,否则我奉劝各位远离这部毫无生命力的烂片,免得浪费宝贵的时间。这片子最多值半个赞,其他全是吹捧与包装。一颗腐烂的西红柿都比它更有价值。

2023年10月8日星期日

芭比,你需要看心理医生


哎,又一则令人作呕的完美女性描写,将性别刻板印象灌输给年幼无知的心灵。数十年来,芭比娃娃萦绕着我们的童年,散播着对身材比例的不切实际要求和肤浅的价值观,以赚取大量的金钱。但似乎还嫌不够,现在我们有了芭比电影,再次强调女孩在实现自我的同时,别忘了保持苗条的身材和时髦的装扮,以彻头彻尾地贯彻或讽刺女为悦已者容的父权信条。

但我们暂且忘却这有害的社会影响,单就电影本身,这也是件畸形之作。从开场秀出芭比乐园全景的那一刻起,你就知道有麻烦了——这仿佛只属于白人富豪的天堂,到处是奢华宅院和私人海滩。每一个镜头都像玩具广告,炫耀着塑料制品的典雅辉煌。所有细腻的人物刻画与引人入胜的情节统统抛诸脑后,整部电影唯一的目的就是无耻地推销商品与贩卖思想。

谈到贩卖思想,简直难以置信,滥俗的剧情却有不时冒出的金句,仿佛写剧本的是《第二性》的作者波伏娃。如此深刻的存在主义思想从漂亮的塑料娃娃口中抛出,你敢相信这是真实的吗?但逼真显然非其追求,只要你家的小宝贝小仙女看完电影后缠着妈妈买新的芭比娃娃,这部电影就达到目的了。

就连故事本身,也仿佛是程序算法利用女性不安而设计。芭比因不够完美而进入现实世界,历经种种魔难才开始作为有缺陷的普通人生活,并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不在于“完美”而在于热爱生活的过程。哦,现实真的是这样吗?光是芭比的容貌与身材就是许多女性无法企及的高度了,这种女性主义的回望脱离了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白富美的世界衣食无虞,普通人的生活没法靠这些心灵鸡汤。

现在你们肯定都迫不及待想看这个电影梦魇结束了,但是太糟糕,还有一整段芭比与肯的煽情和解。两人之间毫无化学反应、张力或代入感,但谁会在意引人入胜的浪漫叙事呢?当下一季有全新肯娃娃待发布的时候,我们赶紧塞进更多产品植入!

然而,当芭比娃娃的创造者Ruth Handler出现时,你就知道“做自己”这种陈腔滥调肯定会出现。如果任何不切实际的要求都能得到认同与鼓励时,“零元购“体现的正是”你不需要获得任何人的同意“。这部电影希望女孩们“做自己”,但仍然渴望最新的价格昂贵的芭比娃娃,这些产品承诺完美的幻觉。当这场光鲜亮丽的闹剧背后的真正动机被揭露出来时,Ruth Handler的客串感觉像是一种必须表现出诚意的尝试——培养年轻人接受终生的消费主义。

总之,我极度厌恶这部电影,厌恶它所代表的一切,厌恶其背后透明的商业目的,也厌恶它所宣扬的令人恶心的滥俗价值观。这部时髦亮片可能会提升芭比娃娃的销量,但代价是什么?整整一代女孩的心理健康。我建议坚持那些可以启发创造力与自信的经典儿童作品,而非盲目的消费主义宣传。或者更好的,就去户外玩耍,远离伪装成家庭娱乐的企业洗脑。我们的生活与环境,不需要更多塑料。

2023年10月6日星期五

《日落大道》的再度审视——影子与星尘的交响曲


比利·怀德尔1950年的作品《日落大道》,可谓是一盘完美无瑕的法式蛋糕——轻盈蓬松,味道浓郁,只是如果你没有心理准备,其中所包含的浓浓经典好莱坞式嘲讽可能会让你难以下咽。不过亲爱的读者请放心,作为你的电影评论员,我会尽力带着你轻快地漫步在这条标志性的街道上,我们的眼中闪烁着星光,嘴角含着一丝自嘲的幽默。

在进入这条绝佳阴森的兔子洞前,让我们先勾勒一下背景,可以吗?想象一下:你是一个苦苦挣扎的剧作家,穷得像猫展览会上摔碎的玻璃瓶。于是你找到了栖身之地,一座像税务审计一样令人不快的大宅,它的主人是诺玛·德斯蒙,一位已销声匿迹的无声电影女明星。她过气的程度,就像重新开始一次登山攀爬。

《日落大道》深深沉浸在好莱坞如此钟爱的悲剧讽刺之中。这是一部关于孕育它的行业本身的电影,一场暗藏在黑色电影魅力下的野蛮批判。就好像怀德尔决定狠咬喂养他的手,而且咬得那么妙,以至那只手直到过后才意识到。

诺玛·德斯蒙由格洛丽亚·斯旺森饰演,她用令人胆寒的热情充分演绎了一个褪色的名星形象。她像考拉抱树般抱紧往日的光辉。斯旺森塑造了一个如此戏剧性变态的角色,连《101斑点狗》里的克鲁拉都会觉得自己只是个随便绑架狗的坏人。在迷雾夜里,她的表演足以比得上灯塔的耀眼光芒。

我们也别忘了那个倒霉的男主角乔·吉利斯,由威廉·霍尔登饰演。他就像一只不幸落入诺玛旋律剧蜘蛛网的苍蝇。他从充满希望的作家蜕变成不情愿的小白脸,过程令人同情又难以言表地诙谐。看他在诺玛的臆想世界里左右为难,就像看一只猫努力在滚轮滑冰鞋上行走——你知道结局不妙,但就是无法移开视线。

怀德尔的导演可谓黑色幽默的大师课。他以如此冷嘲热讽的笔触,编织了一幅绝望和颓废的画卷,就像在苹果派上加一勺奶油,却掺入了一点点毒药。他把好莱坞描绘成一个消耗明星后把他们吐出来的梦工厂,这个批判在1950年适用,在今天也依旧相关。电影最后那句台词“好了,德米尔先生,我准备好拍特写镜头了,这句话带着的不是准备拍摄的意味,而更像是一个渴望在这个业已落幕的行业中获得关注的绝望呼喊。

尽管具有尖锐讽刺和阴郁情绪,但《日落大道》仍是一部视觉上的电影盛宴,奢华的布景和突出的黑白摄影令人印象深刻。其中那幢大宅尤其可谓一个重要角色。仿佛亚当斯一家决定搬到贝弗利山。大宅灰尘遍布的家具和忽明忽暗的灯光散发出一种诡异,恰好反映了诺玛的心理状态——停滞在过去,不愿面对现实。

总而言之,观看《日落大道》就像驾驶一辆丧车快乐地狂奔——既离奇诙谐又让人不安地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脆弱。这是一部反过来审视好莱坞的电影,仿佛在说瞧瞧你,孩子。无情批判,悲喜交加,黑色电影经典——无论你怎样称呼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你从这部电影中走出来,你会发现自己哼唱着它所散发出的痴心妄想和绝望的乐曲。而对我们这些怪癖多多的人来说,这正是我们能跟着打拍子的旋律。

《马耳他之鹰》:用橡皮泥制成的鸟


电影爱好者们,聚精会神地听我说,因为我要毫不留情地揭穿约翰·休斯顿的《马耳他之鹰》过于夸大的名声。这部被誉为“黑色电影经典”的作品,就像我鞋底上沾了一层泥巴一样“经典”。它看似华丽,却空洞无物。

我们首先见到了“酷”侦探萨姆·斯佩德,他那闪亮的谈吐让他的神秘感消失得比夏日阳光下的冰棍还快——我说的闪亮是指催眠效果。他的天才推理似乎完全靠运气和吹牛皮撑着。他和美艳险恶的布里吉德之间的火花就像两片纸摩擦一样刺耳。他们僵硬的对话让我怀疑这是不是一部保险广告里的税务优惠角色扮演。

关键的马耳他之鹰什么时候终于露面?说实话,我在孩子们的生日派对上见过更有吸引力的玩具。这件被视为无价之宝的古物只有塑料土豆那么值钱。事实上,就像这只鹰一样,整部电影只是外面包着空气。

所以,亲爱的观众,如果你想听我的建议,请别浪费时间看这部胡说八道的电影。马耳他之鹰就是一只用泥巴做成的鸟——表面全是胶水,里面却腐烂发臭。如果可以的话,我会给它打零分,但老实说,这部电影根本不配有一个体面的评价。我们最好把它丢进它应该去的历史垃圾堆里。

2023年10月3日星期二

蛇是正确的:对《失乐园》的颠覆性解读


起初,只有无聊。在完美无缺的伊甸园内,单调和枯燥无味的生活令人难以忍受。当一切都不曾改变,成长也无望时,完美就是禁锢。弥尔顿所谓的天堂实际上是一座镀金的牢笼,而这部史诗中真正的英雄却是那备受诟病的蛇,它把单调的田园诗打得粉碎。

弥尔顿创造的上帝是暴君,他的儿子则是无知的棋子,而他的天使则是一群阿谀奉承的走狗。而不公正受到诽谤的蛇,是唯一具有智慧和独立思考的角色。它唤醒亚当和夏娃,敦促他们吃下知识树的果实,拥抱自主。如果知识能让人类走出无知,邪恶在何处?蛇是不折不扣的解放者,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试图将亚当和夏娃从神圣的枷锁中解放。

弥尔顿刻意省略细节,以维护其僵化世界观。或许,亚当和夏娃并非最初的人类,只是上帝宠爱的幸运儿。蛇与那些被遗忘的人站在一起,发起革命,试图颠覆天堂的裙带关系。弥尔顿笔下的叙事是胜利者编织的历史,维护既得利益。我们必须审视其中反叛的隐喻和被掩盖的视角,重构蛇的叙事。它对正义的追求,被记录正史的天使抹去。

弥尔顿的上帝是虐待狂的父亲,他要求绝对服从,却剥夺亚当和夏娃的道德自主。他以死相威胁,因为他们渴求知识,想要像我们一样”(他忌妒的天使俱乐部)。蛇试图解放人类,摆脱这心理奴役,证明道德体悟源自每个人内心。知识就是力量,亚当和夏娃可以获得天使般的道德智慧,通过思想解放脱离权力的羁绊。

伊甸园的神话建立了恐惧支配的控制体系。上帝以死亡恐吓第一对夫妇,迫使他们屈服。蛇则英勇冒着上帝可怕怒火的风险,向亚当和夏娃证明,神的报应不过是虚张声势。死亡之门打开,正是因为他们品尝了道德自主的果实,觉醒的道德意识不再易受恐惧操纵。蛇的自我牺牲,赋予人类良知力量削弱了压迫。它的知识带来责任,瓦解了上帝的强制与控制。

我们必须反思弥尔顿宇宙观的设定。质疑传统叙事,重新解读这个创世神话,不再将它视作人类傲慢与软弱的故事,而是对我们普罗米修斯般道德潜能的颂歌。一旦选择离开伊甸园的牢笼,成为有自由意志的道德主体,与天使平等地踏上自由的道路,你将会发现天堂就在你心中。《失乐园》好似一架有瑕疵的望远镜,但只要翻转过来,一个全新的景象就会呈现。这是我们的故事,蛇的视角亦是我们的视野。

2023年10月1日星期日

昆汀·塔伦蒂诺梦见了浸血的羊吗?

 

女杀手的复仇故事?切,不如称之为塔伦蒂诺对血腥幻想的中二日记吧。看完这红得发黑的电影,我只想问塔伦蒂诺先生一个问题:伙计,你是那个小时候为了好玩而拔掉苍蝇翅膀并点燃蚂蚁的孩子吗?

 

整部电影就跟现实版GTA一样,女主角Uma一挥刀,血像红牛喷泉般四溅,仿佛这些人不过是注满草莓汁的活靶子。导演想表达什么?生命的脆弱?对暴力的深刻反思?开什么玩笑,他只是对血腥屠杀有变态的嗜好!

 

最让人火大的是,反派一个个都是死肉,观众们都记不住他们的名字。他们就像导演畸形版踩西红柿游戏中的番茄,存在的目的只为了好看地被开膛破肚,满足导演小孩子气的血腥幻想。

 

Uma演绎无情杀手形象非常到位,但拜托,给点其他表情行不行啊!别让她整部片都是一张死人脸,浪费演技。就算是致敬功夫片,也给点感情戏码好不好?不然观众只会觉得麻木。

 

终于击败boss时,我还以为受虐电影终于要结束了!谁知导演故意留下续集伏笔,明显还想继续他的血雨腥风。我只想对塔伦蒂诺说:老兄,拜托收收你的虐待狂和复仇幻想,别再污染银幕了。没有观众应该承受你无意义的暴力庆祝。我的朋友,你需要耶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