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1日星期四

大国政治的悲剧或我如何学会停止担忧并热爱核武器


全球事务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的著作《大国政治的悲剧》引起了学术界内外的轰动。在这本书中,米尔斯海默大胆地主张,各国都渴望权力,并且总是会积极地追求权力,这导致了世界大国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尽管一些新自由主义教授谴责这部作品过于简单化和危险,但其他人则称赞其新颖的诚实。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本颇具争议的引人入胜的著作,以梳理其中的事实与影响。

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中,米尔斯海默带领读者进行了一场充满激情的军事历史之旅,从古希腊的雅典和斯巴达一直到当今的美中竞争。然而,与普通的政治学教材不同,米尔斯海默在叙述中运用了大量的夸张手法。德国是否真的像米尔斯海默激动地宣称的那样,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渴望“统治世界”呢?苏联是否真的构成了对美国的“生存威胁”,还是只是对共产主义情有独钟?

这些引人挑衅的论断使得《大国政治的悲剧》成为学术界的热议话题,尽管一些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谴责其过于简化。尽管米尔斯海默的理论可能缺乏细微之处,但他通过丰富多彩的隐喻进行了补充。美中两国显然陷入了危险的“安全竞争”,可能“爆发为公开冲突”。这是否意味着它们将在下一次G20峰会上开始投掷炸弹而不是拳头?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得知结果。

也许最具争议的是米尔斯海默呼吁停止试图通过经济接触等政策将对手转化为朋友。相反,我们应该接受大国本质上的不信任,并专注于通过展示军事实力来平衡其影响力。但即使是美国,也能仅仅依靠航空母舰来“遏制”中国的崛起吗?如果北京决定揭穿我们的虚张声势,击沉几艘舰队该怎么办?这无疑是一个引人深思的思考练习。

最后,尽管《大国政治的悲剧》可能将几个世纪的历史过度简化为帝国之间的冲突,但它确实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最重要的结论是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还是美国应该更频繁地威胁更多国家,这仍然存在激烈的争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米尔斯海默写了一本关于国际关系最令人兴奋的书籍,即使你永远不想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其发生。系好安全带,这将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旅程。或许还会引发核冬天,这就看你相信谁的说法了。

丛林社会的政治谱系


在政治学文献中,许多雄心勃勃的作品试图将永恒复杂的国际关系主题浓缩为简明理论,但很少有像约翰·米尔斯海默的新作《大国政治的悲剧》那样引人注目的结果。

一开篇,米尔斯海默就以振奋人心的笔触,描绘出一副追逐权力的民族国家陷入霍布斯式全球主导权之争的画卷。尽管分析家长期以来一直在探讨现实主义理论的观点,却无人能如《悲剧》般以如此精炼优美的文笔和电影般生动的笔触传达其核心信息。

追溯美国、中国、朝鲜等超级大国的谋略动向,米尔斯海默将读者直接带入当代地缘政治最令人瞠目的戏码之中。我们见证美国领导人在"战情室"布局海外政权更迭的阴谋诡计,连奇爱博士也将倍感嫉妒。与此同时,金正恩阴恻恻地凝视着首尔的地图,那扭曲的冷笑透露出他对制造混乱的狂热。

然而,也有评论指出,尽管叙事引人入胜,但《悲剧》存在美化其企图解剖的权力游戏的风险。通过将现实主义理论与通俗小说的刺激手法融合,米尔斯海默是否会导致读者麻木于海外的压迫?他坚称此书只是实事求是地描绘霍布斯式世界的残酷现实,那里国家唯有时刻警惕自身安全。

无论如何解读,一点是明确的——《大国政治的悲剧》空前畅销,开启了政治小说的新时代。米尔斯海默彰显了理论在命运攸关之时同样可以令人如临其境、扣人心弦。无论是课堂必读还是消遣良伴,他的杰作都昭示着国际关系将成为下一个蓬勃发展的流行文学类型。全世界都在忐忑地期待,米尔斯海默将再次编织出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评分:5/5枚核弹头。以启示录般的气势传播爆炸性思想。

大国政治的禁果


约翰·米尔斯海默的开创性著作就像一颗饱满多汁的石榴,充满了洞察力的种子,邀请我们剥开它坚韧的外皮,品味其中酸涩的奥秘。乍一看,它的内容似乎出奇地熟悉——主权的永恒之舞、实力优势的诱惑、现实主义的根源深深地扎入历史的贫瘠土壤。

然而,当我们逐粒剥开每一个晶莹剔透的想法,并在味蕾上沉思地咀嚼它时,新的味道就会出现:古老的竞争像美酒一样陈年,携带着恐惧的风世代相传;和平的希望日渐成熟,结果却落空并发酵成更肮脏的战争。我们尝遍现实的苦涩和残酷,权力追求的不是安全而是自身的灭亡。米尔斯海默提醒我们,治国之道尽管外表彬彬有礼,骨子里却是赤裸裸的欲望,除了被击败的敌人的鲜血之外,很少能用其它东西来满足自己的胃口。

他的理论经过几十年的提炼,每一粒种子都蕴藏着强大的精华。其中有些如同舌尖上的火种,犀利指陈侵略的根源——掷地有声的谴责了那些妄想权力可开花结果的幻想。另有些犹如香氛,抚慰了历史的嘈杂与分歧。这些精髓共同酿就了一味馥郁的论点,扑面而来是熟悉的味道,又参杂了米尔斯海默自己的独特韵味。

当我们抽丝剥籽品尽最后一粒见解时,一种奇妙的回味徘徊于口中挥之不去——不同于说教腻人的廉价, 而是恍如来自未来空气中的一缕馨香。我们意识到这可能是现实主义成熟的石榴,在变革之前的静止中成熟到完美。这一发现与其说是一个开始,不如说是一个结束,是果树在未知的天空下重焕生机之前的最后结晶。我们在品读之际尝遍了悲剧的复杂,也体会到透过意识形态的遮掩,正视现实的那份令人意冷的慰藉。就像所有上佳的陈酿一样,这是一种需要细品慢尝的佳果——因为一旦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就再也难以忘怀。

科雷马的美好时光

 

同志们,您正在寻找一个美好的老式苏联假期吗?那么请立即收拾行装李,直奔西伯利亚的天堂科雷马!在著名作家瓦尔拉姆·沙拉莫夫 (Varlam Shalamov) 的小说集《科雷马故事》中,他描绘了一幅不容错过的阳光普照的乐园。

谁能抗拒得了劳作时沉重的号子声?每一击铁镐在坚硬岩石上激起的火星,都像在引燃着你内心的激情。而且你身边还有那么多有趣的人物——瓦西里是一位魅力十足的罪犯,永远是古拉格派对的主角。还有那聪明绝顶的理论家安索尼克,他会用伏特加和冻裂的脚趾与你分享生活的哲理。

假期怎么能不尝尝当地美食呢?科雷马的招牌菜是一碗丰盛的稀粥,用虱子和肺结核调味,味道鲜美。饮用水可是大自然的馈赠,北冰洋的纯净冰水,口感无与伦比。至于甜点,请尝试令人牙开嘴裂的神秘黑面包——那里面有你永远猜不到秘密成分!

当您需要休息和放松时,可以在公共火炉旁放松一下。凝视着北极光在星空中翩翩起舞,而你室友的临终呻吟则让你酣然入睡。每周 7 天,每日至少12小时以上,简单的生活和辛苦的劳动从来没有这么轻松惬意!

你还在等什么?这个苏联老式夏令营唯一缺少的就是你。今天就带上你的行李前往科雷马吧!条件可能不太理想,但记忆将伴随您一生。除非您下一站就是审讯室。

总之,如果您喜欢“黑暗旅游”和人类苦难,那么科雷马故事会为您带来真正的古拉格体验。 星级评价?以五个镰刀向它致以崇高敬意! 现在谁准备好唱《国际歌》了?

叛逆的低语:香港的记忆景观


在《香港不屈:不能被磨滅的城市》这本书中,林慕莲以梦幻手法带领读者徜徉于香港的记忆空间。就如黄昏中弧线飞舞的稚燕,她的叙事或环绕过去现在,或挪移实体抽象,探寻这个都市景观如何塑造历史的幻影,同时也被幻影所塑造。

我们跟随她游走于这座魔力都城的岛屿巷陌,时刻感受阴影里的幽魂低语。她向我们展示,即使是最平凡的场景,顽强的反抗也能在其间扎根,使背景成为抗争的前景。随着时光流逝,抗议从路面剥蚀开来,如同脱落的旧壁纸,将更新更旧的梦想层层展现。

林慕莲的笔触如同流云飞渡,时而遮蔽时而敞亮,勾连遥远的人与地、跨越时空的古与今。她模糊了过去与未来的边界,因为这座城市的过去正在未来的抗争中留下烙印。她的描述朦胧如半睡半醒的梦境,叠织着社会的多重层次。这一刻,她笔下浮现一位亡命诗人与先贤暗影的邂逅;下一刻,她从断简残篇、典籍文献拼凑出一段万花筒般的异端史。

她以魔幻写实的手腕刻画了用肉身、横幅高呼""字的人们。活动人士们如同远古神话中的英雄般应运而生,站立于鹅卵石街头,事迹在民谣中动人地吟唱。在她的笔下,抗争化作一位千面女神,世世代代顽皮孩子的养母。她用半认真半戏谑的笑意讲述他们的故事,仿佛在说"你或许难以置信,但那确实发生了"

至书终,林慕莲让读者无法确定自己究竟目睹了一段都市民族志,还是一个都市童话。但正是她这种游移不定的风格使人着迷——就像她书中的香港一样,她没有给出固定的解释,而是展示了无数个"当下"如何建基于他们试图抹去的"从前"之上。在她笔下,香港是一座迷宫般的城市,记忆如同云烟般在大街小巷徜徉穿行,抗争似一枝顽强的野草自水泥缝隙中生长,在梦幻的月光下,传来千万个声音高呼""字的回响。这是一本让人迷失的书,就像香港本身迷失在历史的镜子里一样。

重回古拉格


奥克伍德读书会成员在每月例会上就座,老旧的木椅发出吱呀作响。多丽丝·纽鲍尔是位永远热情洋溢的退休老妇,她的苹果肌酡红,漩涡般的灰发蓬松蜷曲,她抚平印花连衣裙,夸张地打了个哈欠:"唔,看来我们已把所有畅销书和经典读完了。下次我们该看些什么好呢?"

她话音未落,大门就被推开了,亚历山大·维诺格拉多夫教授气喘吁吁地冲了进来。这位俄罗斯移民脸色红扑扑,有着拳手的大鼻子和永远蓬乱的蒲公英般的乱发,出场向来喜欢夸张做作,嗓门犹如巨浆。"亲爱的朋友们!"他大声喊道,上气不接下气地倚在一只破旧的皮包上。"请原谅我的迟到,但我刚刚发现了一部非同小可的文学之作——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撰写的《古拉格群岛》!"

他将皮包重重一甩,扬起一阵陈年书页的灰尘,古旧的文本和手稿纷纷洒落一地。在这堆杂乱之中,一本厚重、陈旧的书本赫然引人注目,那就是名著《古拉格群岛》。"这绝非浪得虚名,它是一部惊世骇俗的揭露文学,直击描绘了斯大林酷虐统治时期,苏联极权劳改营地的非人暴行!阅读它必将彻底改变你们的人生!"

俱乐部成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弗兰克·多纳科夫斯基一脸不以为然,他自诩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留着一撇怪异的小山羊胡,双臂狠狠交叉在胸前。"所以你是说,我们得被勒令读这位苏俄老头儿的扯淡日记,只因为你要求?"他鄙夷地冷哼,"真是胡扯!共产主义腔调!"

维诺格拉多夫却激动地大力摇头,双眼熠熠闪烁,举止狂热得像个疯狂的布道家。"顽固的蠢货,难道我们研读的经典没有教会你什么吗?我们需要多少次重温历史的黑暗教训,才能洞见大道理啊!"他紧紧盯住弗兰克,目光灼灼。"这部巨作非同一般的回忆录抑或感伤独白,它不啻是一位一线临床医生对人性黑暗面最暴力、最触目惊心的现场实录!"

尽管众人半信半疑,奥克伍德读书会还是勉为其难同意下次讨论这部20世纪里程碑之作。然而,他们万万没料到,一场骇人的头脑拷问即将拉开序幕...

当晚,多丽丝在熏衣草香氛浴池中翻阅那本厚重书籍时,怪事接连发生。水雾中凝结出奇异的斯拉夫字母符号纷纷浮现。书页上的字又开始游移、扭曲,活像即将从纸面飞出,放射出仿若余烬般的幽幽绿光。

多丽丝惊叫一声,将书甩入水中,溅起一地热水。但为时已晚,来自书中的炽烈光束如凶猛鞭索般突然抽打而出,将她团团裹住。等她终于能重见光明,映入眼帘的已不是安居小屋,而是一望无际的西伯利亚凛冬荒野。

她惊恐地瞠目环视,这里到处是扭曲的铁丝网、森严的哨塔和手持枪枝的戍卫,还有成群饥民遍体鳞伤、衣不蔽体,正被警棍狠命殴打,人间惨叫声震耳欲聋,仿佛炼狱工厂的汽笛。

"天哪,这到底是什么地方?"她颤声哀求,用浴袍裹紧身子抵御刺骨寒风。

"美国小猪,你觉得呢?"一个满口腌臜的浓重俄罗斯口音在身后响起,多丽丝回头只见一名魁梧彪悍的警卫面露獠色,赤膊怒睁的眼下硕大的酒糟鼻,头戴一顶猩红毡毛皮帽。"这里正是世人所说的古拉格面包战俘营,我们用你们这些可怜的资本主义猪狗的骨渣为面包糠来做馅!"他一把扼住她的手腕,老茧满手的粗糙指节深深嵌入她柔嫩的肌肤。

接下来的一切如梦魇般遗失在时间的漩涡,唯有那始终萦绕在记忆深处的凄惨经历仍歷歷在目。囚徒编号、剃毛、褫夺所有个人财物,所有可怖的入狱程序一一落实,多丽丝在濒临崩溃的悲恸哭号声中彻底失去了人身自由。不久她便如同其他受尽折磨的罪犯一样被编入极寒的苦力劳役,在岩石破碎机前咬牙操作,凛冽的寒风裹挟着雪沫肆虐着她的面容。

恐怖如影随形,日复一日,多丽丝坚信自己注定要在这样的地狱般的环境中活活冻死、饿死抑或遭到暴力狱卒的虐杀。渺小的鱼头和锯末面包干粮,已然是对生命的残酷嘲弄了。

令多丽丝震惊的是,她意识到自己并非唯一一个经历这疯狂梦魇的人。就在不远处,弗兰克·多纳科夫斯基正在挖掘机上操作着生锈的机械装置,他原本红扑扑的脸庞现已憔悴异常。

"弗兰克,你也在这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多丽丝惊诧地问道。

弗兰克报以一抹熟悉的讽刺笑容,尽管在阴暗的灯光下显得扭曲怪异。"这不是很明显吗,多丽丝?我们正在接受那位教授承诺过的'切身教育'。这就是他笔下《古拉格群岛》所传达的残酷现实。"他步步走近,浑身散发着汗水和绝望的气息。"温室般的读书会讨论和关于财富再分配的空谈,怎能让你真正理解人性中潜藏的恶意极端?"

接下来的几周里,文学圈中熟悉的面孔开始陆续出现在这强制劳役的细节之中,他们瘦骨嶙峋如同行尸走肉——曾在自己宅邸主持聚会的艾琳,如今面黄肌瘦,遍体鳞伤;素来沉默寡言的马丁,现在营养不良到神志不清,只能胡言乱语引用梭罗的文字。每个会员都被有计划地剥夺了思想上的偏见和存在主义的安逸舒适。

在一个漫长的仲夏之夜的工作中,多丽丝终于见到了维诺格拉多夫教授本人,他的眼睛在羊毡帽的阴影下闪烁着狂热的光芒。起初,她几乎认不出那位曾引导他们阅读这部改变人生的文本的博学演讲者的模样。

"你现在明白了,不是吗?"他用嘶哑的嗓音低声说着,两只枯瘦的手用惊人的力气紧紧抓住多丽丝瘦骨嶙峋的肩膀。"你会看到,这种不人道的行径,不仅存在于专制政权之下,更普遍存在于任何滥权体系中!那令人陶醉的权力气息,总会腐蚀人性,引发狂热和堕落!"

多丽丝惊愕地大睁着双眼,意识到他的话如此真实无比。随着时间流逝,她和其他人继续在苦役营中勤劳耕作,他们的心智变得越发麻木,理想主义也逐渐被侵蚀,直至最终自己也成为了这古拉格体系中的一份子。当他们读书会的天真被彻底抛却之时,令人震撼的启示终于显现——索尔仁尼琴笔下引人入胜的文字,开始在冰冷的苔原上以幽灵般闪烁的光芒出现。

沿着这条由耀眼文字勾勒出的面包屑痕迹穿行而过,他们最终跌跌撞撞地回到了熟悉的书房,可怕的真相如火焰般在每个人眼中燃烧。当古拉格的最后余烬消逝之时,多丽丝泪流满面,颤抖地拥抱了惊诧不解的丈夫皮特。

从那时起,奥克伍德读书俱乐部彻底改变,会员们再也不将文学视为逃避现实的工具,或是智力游戏,而是作为窥探人性黑暗面的火把,照亮文明的顶峰与低谷。尽管亲身经历过苦役的人生命注定将受到刻骨铭心的影响,但最终他们对维诺格拉多夫教授引导他们从书本领悟这残酷真相而心怀感激。讽刺的是,这种超越常人的认知,是通过痛苦的火煅而烙印在他们灵魂深处。

2024年3月17日星期日

孔先生奇案:重构消失的城市


周武懒懒散散地坐在公园长椅上,漫不经心地凝视川流不息的人潮。他疲惫的目光逡巡在维园繁华热闹的小径间,凝视着香港多姿多彩的生活景象。街头小贩的车辆缭绕着馋人的鱼丸粥和香喷喷的烧腊味道。一群群老年人在树荫下虔诚地打太极。稚嫩的孩童在其间穿梭嬉戏,追逐风筝和毛绒吉祥物。

久经沧桑的老刑警下意识地用夹生了茧的手指揉按太阳穴,似乎想从又一周维持香港治安的劳累中透口气。也许读本书能让疲乏的心灵稍作缓冲。周武从破旧的挎包里取出一本厚重的学术著作——孔誥烽所著《邊際危城:資本、帝國與抵抗視野下的香港》。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香港儿郎,周武曾几十年游走在这座华洋杂处的大都会,体味着它的喧嚣与宁静。他对这位学者剖析香港纷繁复杂的社会政治脉络着实兴趣浓厚。他斜倚在咯吱作响的铁长椅上,双脚交叉在磨损的木板,翻开了这部内容丰富的著作。

作者犀利的洞见和精辟的论证立即吸引了周武的全副心神。孔誥烽就如手持手术刀般精准耐心,缓缓剥离这座古港重重文化迷障,抽丝剥茧出异乡移民的身份认同,中港经济融合的利弊得失,以及地区主权的分歧纷争。读至一页陷一页,周武也渐渐迷失在那汪洋大作中,领略到香港身为中西文明交汇通衢的独特价值与尴尬困境。

然而,正当这位热衷的探案家酩酊于书中浓墨重彩的最初几章时,公园里发生了一件怪异的事情。有种力量似乎在一点一点抹去香港的实体……周武身边的风景开始泠然消失:餐馆和小摊无影无踪,霓虹广告灯全都熄灭。修剪整齐的花园枯萎成一地砂砾,在午后的疲风中漫无目的地飞扬。而长椅和小径也都从他手足之下烟消云散,只剩个人悬浮于一片空白之中,手中死死攥住那本厚书。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周武大吃一惊,本能地去摸腰间的枪套,忽然意识到上午它还留在警署的保险箱里。周围熟悉的香江景象一点点销声匿迹,只余孔誥烽的巨著依旧存在于他手中。惊慌无措的他疯狂翻阅书页,妄图从中找到解开这离奇魔法的线索,但一无所获。

正当周武束手无策之际,一道幽灵般的身影渐渐在眼前成形。那竟是孔誥烽本人的虚影,身着一袭闪烁的学者长袍,对困惑的周武投来一个神秘的微笑。

"你已亲身体会到了我这部著作内蕴的奇妙能量。"虚无缥缈的声音在白茫茫的空间中响起,"篇篇论据对这座你们所谓'香港'的城市予以解构,直到剥离一空,只余支离的文字。如今你所处的,正是我们学者的精神领域,一个建筑遗产只在理论抽象中存留身影的领域。"

孔誥烽的虚影言罢,便无影无踪地消失了,只留下茫然的周武独自在虚无中沉思良久。

看来,如果一位学者的论述足以抽象出一座城市的本真,那么要想具体地让它重现形体,恐怕就需要某种非分析的力量了。于是周武紧紧拥抱着手中的书本,闭上双眼静心凝神,努力从记忆深处重拾对这座城市的亲身体认:旺角街头狭窄曲折的缝隙间,熏肉和香料飘散的馥郁气息;老旧公寓楼间,那些晾衣杆下垂着的布料,在破损的空调外机间飘荡……

任他一点一滴地增补体会,内心投射的空间变得饱满起来。待到最细最微的回忆也补完,周武再次睁开双眼,眼前已是维多利亚公园原貌,丝毫未有破绽。

从此,周武审视一切著作皆多了份审慎。他虽然钦佩学者们博大精深的洞见和理论之力,却也不会轻易被理论架空现实。暮色苍茫之际,每当空气里漂浮着一丝离奇的味道,似乎都能隐约听见孔誥烽的低语,在街巷间萦绕反复:"理论能够解构一座城市,却也需要亲身经历去重塑它。"

不朽的回响:苏联文学中《生存与命运》的传承

腊月的严寒中,斯摩棱斯克苏联图书馆的管理员艾万独自一人肩负着追讨逾期图书的重任。每当他拎着账簿踏上街头,沉重的负担便向他袭来。作为图书管理员,他的职责是维护书籍的完好无损。然而,在冰天雪地中前行时,一种阴郁总是笼罩着艾万的心扉。

今天,他的目的地是市中心一处熟悉的公寓,一位读者已将瓦西里·格罗斯曼不朽巨作《生存与命运》借阅整整一年之久。艾万心中极为忐忑——部分是因为这部作品在苏联乃至整个文坛的分量极重;部分则出于私心,担心这部他珍视已久的杰作可能已经遭到损坏。

艾万对那位读者列夫·阿纳托利奇并不陌生。这位中年知识分子热衷于探讨哲学名著,对文艺理论更是情有独钟。列夫向来以圣物般对待书籍,每每借还都格外小心翼翼。可是一年的时光太过漫长,谁能保证这部分量可观的典籍没有遭受摧残?也许它的书脊已斑驳陆离,封面卷起;也许它的书页染上了饮食污渍,甚至酒渍;更糟糕的是,它可能被当做了烟灰缸或杯垫!种种猜想在艾万心头盘旋,他几乎无法鼓起勇气去敲响列夫的房门。

"请进!"列夫那富有力量的嗓音自屋内响起。艾万怀着忐忑的心情踏了进去,只见这间小小的公寓井然有序,空气中淡淡的书香令人神清气爽。列夫正专注于手头一沓手稿,旁边就是厚重的《生存与命运》,这部不朽巨作保存完好无损,书脊几乎没有一丝折痕,显然受到了虔诚的呵护,绝没有遭到亵渎。

"我深感抱歉,拖延了这么久才归还。"列夫先开了口,语气诚恳中透着一丝懊悔,"一旦沉浸在格罗斯曼这部史诗级巨作中,我就彻底着迷了,几乎做梦都在品读它。为了完全领会这部杰作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我不得不反复研读分析。它描绘了一个残酷年代的悲壮画卷,却从不失其人性的温暖关怀;在刻画微小个人的同时,也洞见了宇宙的浩瀚。我实在是爱不释手,甚至在这部作品的启迪下撰写了一本批评专著,试图为读者阐明它内核的深奥思想。如果馆方有意引进,我当仁不让地贡献绵薄之力。"

听到这番话,艾万喜出望外——他从未遇见过如此虔诚的读者。显然,列夫是在用尽全力去品读《生存与命运》,去体会它的每一个细节,挖掘它隐藏的每一分睿智。在列夫手中,这部重量级经典活了过来,时隐时现如傲骄的野兽,唯有完全投入才能抓住它的全貌。艾万不禁肃然起敬,感慨书籍力量的非凡。它们不仅仅是纸页的堆砌,更是承载着人类文明和知识的容器。对虔诚的读者而言,借阅这等馈赠远远不够表达敬意,唯有以同等的虔诚和热情来回报,方能报答它的启迪。

见证了列夫对理解和欣赏这部不朽之作的决心,艾万无言以对。他忽然意识到,罚金之类的处罚实在是太过微不足道了,因为与金钱的损失相比,这位读者所获的精神滋养才是更加珍贵的馈赠。他收起了原本打算处以的空白罚单,点头向列夫保证无需太过放在心上。显然,凭借着虔诚和独到理解力,这位知识分子已经将《生存与命运》赋予了新的生命活力,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能量,确保了这部杰作在后世仍将熠熠生辉。

离开列夫的公寓时,艾万心中的阴云已全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由衷的敬意——对这部卓越的经典巨著,更对这位怀着虔诚与珍爱之心的读者。他想起列夫所说"宇宙的浩瀚"那番话,突然顿悟这部作品确实与这个广阔无垠的宇宙一般辽阔,即便是虔诚如列夫这般的读者,也只能窥见其中一隅。或许正因如此,《生存与命运》才得以超越时空的束缚,在每个时代都散发出独特的光芒,照亮那些追求真理的读者。艾万相信,总有一天,这部不朽之作也必将在馆藏中扎根发芽,在那里找到它永恒的栖息之所。

藏人失踪之谜


那是个宁静的清晨,221B贝克街却被突如其来的骚动打破。华生医生气喘吁吁地冲进起居室,面色惊慌失措:"福尔摩斯!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怪事!一个藏族村落竟然人去楼空,仿佛凭空消失于天地间!"

福尔摩斯放下手中的报纸,淡定自若地朝他扬了扬眉毛:"原来如此,你一定把《吃佛》一书也带了过来吧?"华生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一本破旧的平装书递给福尔摩斯。

侦探翻阅着这部探讨藏族文化变迁的力作,喃喃自语道:"生与死、政治动荡与文化嬗变……但藏族村民究竟去向何方?莫非……"他合上书本,脸上浮现出恍然大悟的神情:"原来如此!这位芭芭拉·德米克女士居然以如此鲜活入微、细腻睿智的笔触勾勒出了这个藏族村落的风土人情,以至于这些藏族村民竟然真的从书页中走了出来!"

"这怎么可能?"华生不可置信地睁大了眼睛。

"不可能吗?不,这一定就是事实!"福尔摩斯神秘莫测地咧嘴一笑:"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只有尚未被理解的事情。德米克女士笔下栩栩如生的景象,描绘得如此逼真入微,连当事人都为之动容,从而决然踏上了一条实实在在的出走之路。"

就这样,名侦探和他可靠的助手展开了追查藏人下落的艰难行程,循着书中蛛丝马迹,沿途访查询问。借助德米克细腻如蚕丝的描写手笔,福尔摩斯很快就拼凑出了整件事的前因后果。

"很简单,我亲爱的华生。"几日后,福尔摩斯彷佛拨开重重迷雾,洞见了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本书赋予了藏族村民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与意识觉醒。描写之笔觳惚然入神,宛如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藏人们仿佛在读后豁然开朗,对命运有了新的理解与追求,于是孤注一掷,踏上了前所未有的新征程。不过别过于担心,我相信只要他们完成心愿,总有一天会重新回到书中的世界。"于是,这宗离奇绝伦的失踪案件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德米克女士是位了不起的作家,她的笔触不仅栩栩如生,更洞见了藏族内心世界的种种深邃与变迁。她将文字与现实交融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因而使人对人性有了新的领悟与思辨。而这次离奇事件,也再一次印证了文字的力量是如此不可小觑。

2024年3月13日星期三

古拉格假日之旅:体验人间地狱的乐趣所在


想要一个让全家老小都能共同体味艰辛磨炼、留下终生难忘回忆的度假胜地吗?古拉格绝对是您的不二之选!从科雷马的采矿殖民区到北极圈的冰天雪地,阿普尔鲍姆(Anne Applebaum)将带领你领略遍布俄罗斯的这些顶级劳改营的独特魅力。

在这片寂寞广阔的苦役世界,高尚的"再教育"理念无处不在。你将亲身感受到集中营长们创新"教育方式"的前沿理念——让手无缚鸡之力的囚犯在恶劣环境下进行超强度体力劳动,直至虚脱;以严酷的体罚"教育"肉体,促进思想改造。这些绝非一般度假村所能比拟的"娱乐项目"!

一路上,你还将结识形形色色的有趣"伙伴"。比如那些昔日被关进这里的思想"罪犯",包括知识分子、作家、工人,以及无辜的平民百姓。别担心,集中营的管理人员会热情地为你讲解,他们是如何在极端环境下渐渐失去人性,甚至出现吞食同胞尸体的惨剧。

如果你恰好身体虚弱,也不用担心!营地的苛刻规则会充分照顾到你的"需求"。例如在冰天雪地中裸体被拷打、长时间独立禁闭、或被强迫参加所谓的"快乐劳动"等娱乐节目,这一切都是为了"陶冶情操"!

当然,离不开一些营地日常生活的逗趣小插曲。谁能抗拒那些足智多谋的囚犯用发霉面包酿酒,好暂时逃离严寒与苦难的诱惑呢?又或是由于疲惫和严寒突然当场猝倒的工作小分队引发的一桩桩闹剧?放松心情,同志们,这就是古拉格乐趣所在!你还可以观赏到卡在泥潭里的囚犯被如何拷打,见证在驱使下做过头而突然倒地的劳工被如何无情痛殴......好戏何止如此,这里简直就是一个逗趣剧场!

阿普尔鲍姆细致入微地介绍了如何规划一次真正酣畅淋漓的古拉格之旅:营养师精心设计的超低热量每日伙食、营员们引以为傲的惊人高死亡率等等。虽然古朴简陋,但她承诺你将领略到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大把机会体验刺激的户外拓展。而且在全程武装警卫的保护下,你再也不用担心拥挤混乱的旅游景点和漫长的安检排队了。

诚然,这是一种并不那么传统的旅游体验。但正如阿普尔鲍姆所说:"古拉格所展现的人性的黑暗面,是我们必须直视和反思的。"总之,古拉格为渴望纯正苏联体验的家庭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超高性价比。行李箱别忘了装满干硬的面包渣——你一定会饥肠辘辘的!如果你已做好体验这种与众不同的共产主义风味之旅的准备,那就快拿起旅游手册,着手计划你的古拉格家庭之旅吧!

世界之间的摇摆:在新闻与梦境之间


晨雾从母亲般的伏尔加河升起时,记忆也如同翩翩起舞的托钵僧般在科斯秋琴科的万花筒式笔述中游走徘徊。她在饱满多汁的皮罗日基斯中注入了透彻的洞见,满怀耐心地让每个想法在潜意识的滤网中缓缓酝酿,直到浓汤般适合顺畅地流淌出来。

这绝非枯燥的辩证法,而是一锅丰盈的罗宋汤,汩汩流动着粗糙与细腻并陈的质感。科斯秋琴科如同舀汤勺一般驭笔,有时令人舒心,有时令人骇然,但从不留白流于平庸。甜菜渍染的段落中,百花齐放般浮现出遐思万象,犹如巴布什卡神奇裹挟的珍奇异宝。

细品她笔下各式人物的漫漫长龙,恍若普希金诗篇的绵延不尽,却又如同 DNA 双螺旋的盘绕回环。或听那西风传来的遥远嗓音,在广袤草原上空荡回响,提醒最铜墙铁壁的城市子女——"俄罗斯大地的裙裾,确是广阔无垠"。科斯秋琴科巧手将种种感官体验编织成闪烁流光的思绪丝线,缀就出一幅生动多彩、丰富绚烂的锦缎画卷,绝非一读便能探味窥豹。

书中处处可见引人入胜的词源揭示,也随处可窥日常奇观的不期而遇,宛如在新闻与荣格梦境的交汇处翩翩起舞。或许是在想象力摇曳的烛光中熠熠生辉的圣像,或许是刚切开的洋葱让人眼睛生疼。而她的笔调饱私庄重、妙趣横生,时而似智谷中的白鹤老妪;时而又如一个泥足巴趾、怀抱夏日馥郁的野丫头。

也许,最终无法给出俐落总结或干巴巴结论。因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正如真理一般,永不会被彻底探知或全然拥有。然而,科斯秋琴科带你乘坐璀璨如梦的俄罗斯雪橇,在风雪飘摇中惊喜连连,最终感怀迷离而满足,隐约望见视野在拓展延伸。凭借如此鲜活传神、别开生面的笔法梦想俄罗斯,她的这部作品理应赢得比本评论范围更高的赞誉。不妨亲自翻开书页,在它神秘异域的封面间开启属于你的俄罗斯探险吧。

1:皮罗日基斯(pirozhki)是一种俄罗斯风味的小面包或馅饼

2:巴布什卡(babushka)是俄语中祖母或老奶奶的俚语说法。

探秘阴谋之谷

不久前,我的好友哈罗德从人迹罕至的费尔干纳山谷的人类学考察中归来,兴致勃勃地向我推荐了菲利普·希什金所著的新书《不安的山谷》。他讲述了当地人们的热情好客、崎岖地形和独特文化见闻,热切地邀我下次与他同行。

虽然我对此类冒险经历颇有顾虑,但哈罗德生动绘声绘色的描述还是勾起了我对这片山谷的好奇心。就这样,一周后我和另外两人相随,登上了一辆苏联时代的旧巴士,奔赴这处神秘的边陲之地。

行路实在颠簸,我们的司机米哈伊尔似乎很享受亲身体验蜿蜒山路的每一次跌宕。伙伴们打盹的当口,我便翻开希什金的著作,希冀一窥谷中景象。谁料书页才徐徐展卷,奇异的魔力便注入其中。

字里行间,书中人物渐次走出,向我抛出各种争论。阿卜杜拉赫姆坚守传统,而奥别克追求现代化,两人唇枪舌战,争论越来越激烈,我甚至担心米哈伊尔会失了神,车坠悬崖。每当话锋一转,隐晦的阴谋之说被提及,背后就有一道神秘身影发出不怀好意的窃笑。就这般,希什金笔下的山谷生动呈现在我眼前。

到达目的地后,我们发现这里的景色正如书中所描绘的那般——青翠怡人,却又带着些许鸟啼花怨。四处可见革命与战乱的遗迹,但居民们仍然热情友善。他们的好客之风,仿佛正是源于希什金笔下的活灵活现。

不过,就在我们结束行程,魔力也渐行渐远。归家后,我对这片山谷及其记录者都产生了全新的敬意。正是希什金娴熟的叙事,将这个遥远的角落及其种种层面细致入微地展现眼前。尽管魔力逐渐消逝,它带来的启迪却将永存,见证了一位作家打开观察世界的大门的能力。

2024年3月11日星期一

俄罗斯神秘失踪之谜


热闹非凡的圣彼得堡被一起最为离奇的失踪案牵动了全城。据报导,整个俄罗斯国土在一夜之间竟神神秘秘地消失无踪,警方和科学家们为之摸不着头脑,普京总理也陷入极度困惑。

在这个城市里,只有一人或许握有破解这起匪夷所思大案的关键线索——著名的异闻探案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作为圣彼得堡当今处理离奇悬疑事件的首席专家,他立即获令调查此案。在那已经变成了俄国版红场的空旷广场上,他仅仅发现了一件疑似重要线索的物证:一本陈旧的平装书在冰雪覆盖的地面上摊开着,书页在寒风中飘摇。

《我深爱的国家》,书名这般宣示。肖斯塔科维奇捡起这本书,开始仔细阅读。一字一句,一页一页,这位侦探渐次沉浸于作者埃琳娜·科斯秋琴科生动活泼的俄罗斯纪行文字之中。随着他一气呵成翻阅这本富有魔力的书籍,肖斯塔科维奇开始意识到这绝非一部普通的纪实著作,因为科斯秋琴科以惊人的笔力将普京统治下的俄罗斯,在他眼前生动呈现:她记录下原住民、少数民族、同性恋、性工作者、精神病患,以及新闻记者与政治工作者等群体,如何一个个被消失。

如此精湛绝伦的描绘之下,肖斯塔科维奇仿佛置身其中,身心早已随着作者被吸入书中世界。等他合上最后一页时,俄罗斯国土和他本人竟然也无影无踪了,完完全全被书中的魔力所吸引、同化。显然,只有科斯秋琴科笔下那独特的地域魅力,才能扭转这一离奇的魔咒。为了解救整个国家并揭开这个前所未有的谜团,他必须寻找到这位神奇作者!

就这样,肖斯塔科维奇踏上了一段追寻科斯秋琴科笔下俄罗斯的奇妙旅途。在那人迹罕至的文字版图之中,他将经历怎样的冒险?又将否最终与自己熟悉的家园重逢,挣脱魔咒的束缚?只有沿着作家的足迹一路前行,直到他渐渐理解,爱一个国家,就得把光照进国家最黑暗的角落,这个谜团的解答才能彻底揭晓……

2024年3月9日星期六

末世真的临近了


从曾经强盛的苏联帝国燃烧的废墟中,一种比困扰西方世界数十年的红色恐怖更加阴险的新威胁升起——我说的当然是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维奇灼热的口述史诗《二手时间》中所记录的无情扑面而来、令人精神枯竭、存在主义恐怖的狂潮。

一切始于无心插柳。铁幕倾覆之后,西方世界对于共产主义统治下的生活故事如同贪婪的豺狼般垂涎欲滴。阿列克谢维奇笔下普通苏联公民的震撼见证,似乎注定将满足人们对一线视角的渴望。然而我们彼时的天真使我们对即将被撬开的心理潘多拉魔盒无知无觉。

起初,她讲述苏联帝国衰落的证词只引发了一丝不适——胃中微微作呕,一种世界万物皆非的挥之不去的错觉。这不过是小打小闹,通常可被伏特加与浪漫喜剧轻易掩盖。但这只不过是即将来袭的风暴前哨。

随着一页页翻阅,阿列克谢维奇残酷而赤裸的独白如虫蚀心扉,在内心深处潜移默化。自我怀疑与无所适从的根须就在权威的理念和梦想的碎片中疯长。最平凡的事物都在沉重的存在意义下失去意义,简单行为如沐浴或进餐都成了西西弗斯的永劫,只剩野兽般的低吼在这重负下枯槁。

于是,存在主义的腐朽开始肆虐蔓延,一度尚能成事的公民渐渐沦为行尸走肉。我见证着曾经亲近的人在二手时间的冷酷现实中自我放弃,整日萎靡在发霉的苏联时代沙发上,麻木地盯着电视静噪和暖空气罐。公共服务停滞,公务员无力睁开双眼;整个街区陷入无政府状态,仅存的清醒者在荒芜中勉强维系理智。

到处都是虚无主义的掠夺性游骑兵在追捕,他们企图将绝望的人们带进解脱的虚无。我最终不得不逃离,成为一名心理难民,在被阿列克谢维奇的作品彻底颠覆的世界与内心中彷徨。杂货商们谈及她的名字就诅咒地吐痰,好像她是导致世界疲惫不堪的罪魁祸首。

但作为一个真正的幸存者,我仍在坚持,被《二手时间》中最后一个发人深省的独白永远地困扰: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是一个令人战栗的存在主义之问,也是人类最大的精神毒药之一。当心了,亲爱的读者——只有最坚韧者才能承受如此沉重的思想拷问,对于其他人,遗忘反而是更仁慈的命运。

2024年3月8日星期五

老大哥正在看着你的购物车


在反乌托邦经典《1984》中,乔治·奥威尔构想了一个充满政府监控和历史篡改的世界。但即使是这位作家也无法预见他的警世寓言会以多么奇怪的方式影响现代生活。

当我们回顾这部小说发表七十多年之际,很显然奥威尔所讽刺的许多情节现在已经成为现实。例如,看看亚马逊的新“Pre-Crime”计划,它根据你的网上浏览历史来预测你的购买意向,并主动为你添加商品到购物车。

它的工作原理如下:你阅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越多,你购物车中《1984》的数量就会越多。你搜索欧洲革命次数越多,你的推荐列表就会被党派宣传作品填满。

该公司声称这个项目是为了提供“个性化购物体验”。但对很多人来说,这无疑令人联想到政党的心理控制和审查异议思想。据报有用户在发现购物车被为什么社会主义是错误的传记塞满后感叹,“我没想到老大哥现在为亚马逊工作了。”

但或许最令人不安的是,奥威尔描述的双重思想新话如今似乎开始影响我们谈论自己喜欢的作品。任何对亚马逊Pre-Crime或其他现代监控项目的批评都会被迅速驳斥——人们只是“一直热爱亚马逊的以客户为先的理念”。

历史也在我们眼前被重写。虽然奥威尔警告政府会篡改过去来控制现在,但如今这角色被大企业和公关公司取代。主流出版社现在坚称《1984其实是关于政府权力过当的警告,与私人公司无关。

于是,事实证明奥威尔或许过于乐观 ——他预见的乌托邦已在我们周围成真,但有一个重要差异,即全知魔王不再是老大哥,而是大企业。就像党派所说,谁控制现在就能控制过去,谁控制购物车就能掌控未来。所以各位公民,多买肥皂吧,不要理会那些你从来不想要的东西。

一九八四:未来启示录


《一九八四》出版之初,很多人认为只是虚构的小说,不以为然。但现在回顾,不得不佩服奥威尔的远见卓识,《一九八四》显然应该贴上警示读者的标签:小心——包含对社会不可避免滑向极权疯狂的惊人洞察。

在书中,奥威尔将读者带到原英国的一号飞地,人民在老大哥无处不在的监视下艰难生存。表面上,这是一个关于未来的警世故事,但在阴郁的背景和繁琐的新话言辞之下,奥威尔成功地发现了人类漫长历史中的黑暗剧本。

将近七十五年后,奥威尔的反乌托邦愿景已从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恐怖盛宴转变为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使用手册。思想警察对每个公民的微观监控?这就是你的Alexa监听设备和智能手机。不断变化的联盟战争让人民保持服从?这不正是新闻评论员在电视台吵架播报真实的角色吗?谁还否认另类事实和美国日常的Gaslighting,与真理部曲解事实的把戏同出一辙?

这一切让人不禁思考——难道奥威尔有时光机?否则他怎会如此惊骇地准确预言社会演变的轨迹,甚至能预见我们会放弃清晰明确的交流而拥抱假大空的话术?新话附录实际上是否是他来自未来的隐晦自白?我们也许永远不会确切知道。

最终,虽然《一九八四》旨在警示,但它作为现代生活的蓝图的实现表明,即使是最令人不安的虚构作品也可能低估了人类自我欺骗和相互确保思想控制的能力。对老大哥毫无爱意?再想想吧,平民——1949年以来,他一直在你的脑海中。《一九八四》既黑暗又幽默,令人发狂地真实,以最糟糕的方式证明了它的永恒性。现在请回去工作吧,公民。你只有两分钟的平壤时间可以上个厕所。

注:Gaslighting指的是美国政治中的一种现象,即有些政客或媒体故意制造虚假信息或歪曲事实,来影响公众的认知和判断。

探秘阴谋之谷


不久前,我的好友哈罗德从人迹罕至的费尔干纳山谷的人类学考察中归来,兴致勃勃地向我推荐了菲利普·希什金所著的新书《不安的山谷》。他讲述了当地人们的热情好客、崎岖地形和独特文化见闻,热切地邀我下次与他同行。

虽然我对此类冒险经历颇有顾虑,但哈罗德生动绘声绘色的描述还是勾起了我对这片山谷的好奇心。就这样,一周后我和另外两人相随,登上了一辆苏联时代的旧巴士,奔赴这处神秘的边陲之地。

行路实在颠簸,我们的司机米哈伊尔似乎很享受亲身体验蜿蜒山路的每一次跌宕。伙伴们打盹的当口,我便翻开希什金的著作,希冀一窥谷中景象。谁料书页才徐徐展卷,奇异的魔力便注入其中。

字里行间,书中人物渐次走出,向我抛出各种争论。阿卜杜拉赫姆坚守传统,而奥别克追求现代化,两人唇枪舌战,争论越来越激烈,我甚至担心米哈伊尔会失了神,车坠悬崖。每当话锋一转,隐晦的阴谋之说被提及,背后就有一道神秘身影发出不怀好意的窃笑。就这般,希什金笔下的山谷生动呈现在我眼前。

到达目的地后,我们发现这里的景色正如书中所描绘的那般——青翠怡人,却又带着些许鸟啼花怨。四处可见革命与战乱的遗迹,但居民们仍然热情友善。他们的好客之风,仿佛正是源于希什金笔下的活灵活现。

不过,就在我们结束行程,魔力也渐行渐远。归家后,我对这片山谷及其记录者都产生了全新的敬意。正是希什金娴熟的叙事,将这个遥远的角落及其种种层面细致入微地展现眼前。尽管魔力逐渐消逝,它带来的启迪却将永存,见证了一位作家打开观察世界的大门的能力。

藏人失踪之谜


那是个宁静的清晨,221B贝克街却被突如其来的骚动打破。华生医生气喘吁吁地冲进起居室,面色惊慌失措:"福尔摩斯!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怪事!一个藏族村落竟然人去楼空,仿佛凭空消失于天地间!"

福尔摩斯放下手中的报纸,淡定自若地朝他扬了扬眉毛:"原来如此,你一定把《吃佛》一书也带了过来吧?"华生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一本破旧的平装书递给福尔摩斯。

侦探翻阅着这部探讨藏族文化变迁的力作,喃喃自语道:"生与死、政治动荡与文化嬗变……但藏族村民究竟去向何方?莫非……"他合上书本,脸上浮现出恍然大悟的神情:"原来如此!这位芭芭拉·德米克女士居然以如此鲜活入微、细腻睿智的笔触勾勒出了这个藏族村落的风土人情,以至于这些藏族村民竟然真的从书页中走了出来!"

"这怎么可能?"华生不可置信地睁大了眼睛。

"不可能吗?不,这一定就是事实!"福尔摩斯神秘莫测地咧嘴一笑:"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只有尚未被理解的事情。德米克女士笔下栩栩如生的景象,描绘得如此逼真入微,连当事人都为之动容,从而决然踏上了一条实实在在的出走之路。"

就这样,名侦探和他可靠的助手展开了追查藏人下落的艰难行程,循着书中蛛丝马迹,沿途访查询问。借助德米克细腻如蚕丝的描写手笔,福尔摩斯很快就拼凑出了整件事的前因后果。

"很简单,我亲爱的华生。"几日后,福尔摩斯彷佛拨开重重迷雾,洞见了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本书赋予了藏族村民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与意识觉醒。描写之笔觳惚然入神,宛如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藏人们仿佛在读后豁然开朗,对命运有了新的理解与追求,于是孤注一掷,踏上了前所未有的新征程。不过别过于担心,我相信只要他们完成心愿,总有一天会重新回到书中的世界。"于是,这宗离奇绝伦的失踪案件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德米克女士是位了不起的作家,她的笔触不仅栩栩如生,更洞见了藏族内心世界的种种深邃与变迁。她将文字与现实交融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因而使人对人性有了新的领悟与思辨。而这次离奇事件,也再一次印证了文字的力量是如此不可小觑。

金探長奇案

那是个阴沉沉的暴风雨之夜,金探长正在蘇格兰场苦思最近困扰伦敦的一系列谜案。在窗外雷声隆隆时,他凝视着桌上那份空白的案卷,仰头喝光第三杯红茶,不禁怀疑自己是否还有休息的机会。

就在此时,他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请进。"金探长头也不抬地咕哝道。出乎他的意料,走进来的正是那位备受赞誉的作家芭芭拉·德米克,她的作品《Nothing to Envy》描写了朝鲜普通百姓的生活。"督察,我是来帮您侦破这宗案件的。"她如是宣称。金探长狐疑地眯起了眼睛:"女士,您怎能为这次调查出力?"

德米克俏皮地笑了笑:"为什么,当然是经年累月追踪朝鲜权贵阶层的亲身经历啦。我花费数年时光记录那个极权国家里普通人的生活,对其内部运作机制有了独到的见解,就连最阴暗的犯罪分子,也逃不过我的眼睛。"金探长不由自主地被她的才气折服,干笑两声:"你的确很有些本事,不过我也不能轻易对你敞开大门。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就这样,芭芭拉·德米克凭借着她惊人的洞察力,很快就解开了这宗扑朔迷离的案件。她能从最细微的线索中窥见其中隐藏的生命力!通过将监控社会与这伙邪恶的犯罪集团作细致的对比,她解开了几个月来困扰蘇格兰场的谜团。

最终,金探长惊诧万分,同时也对锲而不舍的报导力量有了新的敬意——就算是最隐秘的黑暗角落,也难逃芭芭拉那锐利如利剑的目光。虽然她的方法看似神奇,但德米克早在《Nothing to Envy》中就证明了:只要你用心观察,最平凡的生活也能启迪非凡的视角。